挑选与关键词相同、相近的文献进行优先阅读,前提是我们已经定出了选题(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哪怕只有一个关键词,检索之后,我们要挑一些与之相同或者相近的文献进行阅读。此时的挑选原则是“总”,以中国知网为例,检索一页基本上是10多篇文章,我们先浏览看一下哪些文献与我们的研究主题(或研究方法)有关联。确认之后,再进入“分”的阶段,点击进入到具体的文章,要挑选与我们专业领域相关(或相近)的文献,现在中国知网有HTML的阅读格式,我们是不需要急着全文下载,就可以直接点击进行阅读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学术性论文与一般性论文的区别就在于,学术性论文观点是可以验证的,它有一套严谨的构建构成。而在一般性论文里,针对某一研究主题,可以只说观点。但作为严谨的学术论文,观点从何而来,其依据是需要展现的,这就是两类论文最大的区别。学术论文其严谨的过程该如何来展现?质性研究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就观点论证的方法,对质性研究有所了解的应该知道其理论基石就是扎根理论。围绕观点,扎根理论提供了一个如何构建、如何体验、如何分析的三级编码程序。另外,学术论文是有意识地去使用材料,目的是为了与读者进行交流。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是先要展示他人的意见(观点),也就是要做文献综述,因为我们要写的学术论文不是虚无缥缈的,一定是建立在某种基础之上的。理所当然,第一步就是要先展示他人的意见(观点),围绕着一个研究主题、研究问题,其他人的研究发现是什么?我们必须要把他们前人已经做过的,得出的那些观点展现出来。之后,我们才可以发现哪一块是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展现出前人的意见之后,接下来再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我们是通过一个自下而上的一种方式把我们的观点给构建起来,这是质性研究的一个基本逻辑。我们把自己的观点如何构建的过程展现出来再进行论证,让编辑和审稿人看到我们学术论文的严谨性。(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所谓模仿借鉴法,顾名思义就是仿写别人的文章。这个仿写基本上是对我们相同或者相近专业领域内的模仿。比如艺术学可以模仿文学,可以模仿历史学,但我们不能去模仿化学,物理学,因为差别太大了。 我们进行模仿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这三种都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单一的模仿,比如,我们只模仿他的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框架;也可以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仿。(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很多文章都缺乏一个共识性的东西,即没有一个框架,没有框架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没有主题的东西就把论文写出来了。分析框架是说明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它的内外要素或者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因这种关系产生了哪些问题,进而怎么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把它写出来,别人(编辑、评委)就会觉得我们的论文比较散。假若有一个好的分析框架,(至少)应该把它画出来,好的分析框架画出来之后,我们的思路也进一步清晰。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边写边想,写和想之间形成一种交流互动。(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这个解释并没什么难度,但在现实操作中却非常难,很多人沉沦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状态,已经不会从理论回归到现实。以“翻转课堂”为例,不论是技术转向,还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都是理论性的东西,那实践中的东西是什么呢?比如,有人写了“翻转课堂课前自学质量评价模型”,其中“课前自学”就来自于现实。研究它就是要解决在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时,面临课前自学环节质量不过关的难题。这是一个棘手的实践问题,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从知网上找不到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从现实中去找办法。那么围绕“翻转课堂课前自学”,可以去写质量评价模型,也可以写自主学习过程或者写课前自学的方式方法,还可以写课前自学与课中教学的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实践性的问题。落实到具体方法上,有人会去建模做定量研究,也有人去做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例如,“翻转课堂自主学习过程模型的扎根理论研究”,要搞清楚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为什么学不好,就得先弄明白这个过程里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想把它的过程搞清楚,就得用一定的方法,纯做理论研究是搞不清楚的,必须去做实践研究。再如,“翻转课堂课前自学方法的深度访谈研究”,这个质性研究,它是要做什么?虽然大部分学生课前自学做得不好,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做得可以,那我们就围绕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从他们的描述中,提炼出他们的自学经验,然后再去扩散推广,也就是说把实践中的东西理论化之后再用于实践。(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十分钟选题术”现场直播》,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