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根据热点和自身研究方向提出并假设某研究命题成立,据此运用一定的质性、量化方法展开研究,对假设或预期结果进行验证。以《数字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在文化旅游发展中讲好“黄河故事”》这两篇文章为例。前篇将“数字经济”这一热点,放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分析上,即在提出假设的前提下,借助相关方法进行验证。后篇又回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一热点上来,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讲好黄河故事”。如何讲好?比如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没有相关的途径或者方法?既然提出这种假设,应该可以去实现,进而对假设进行验证。 命题假设验证,首先要结合热点和自身研究提出合理假设,不能天马行空地想,至少两者看上去是要存在一定关联的。对假设进行提炼,明确热点背后的学术问题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主体关系。热点与热点之间,热点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有没有主体性的关系,这是要考虑的。运用质性、量化等方法对假设论题进行推导、求证,做到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在选题立意环节,也要考虑有哪些方法是可以运用的。验证推导结论的可靠性,回应最初的假设,提升选题的意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
专业本位即思政向专业融合,让思政的东西往专业上靠。可以是搞思政研究的,也可以不是。比如,“马学科”的就可以考虑这一种选题思路。当然,别的专业的人也可以。结合例子来看:《党组织嵌入对企业行为自律的影响——基于企业风险的视角》,我们知道,现在不光是国企,包括民企及很多社会组织,都是鼓励要建立基层党组织的。那么,党组织的建立对这个企业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说从“马学科”的角度来讲,这可能是个党建的问题。如果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的话,这可能是个企业文化的问题。其实,它是一个问题,只不过,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观察的结果不一样而已。《法律制度效率、地区腐败与企业家精神》,就此选题,我们初步判断,这个作者可能是政治学或者管理学的(企业管理或公共管理),但也有可能是“马学科”的。因为,“马学科”里面也有很多人研究腐败、企业精神、制度。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它借助了专业要素、专业成分来提升了选题质量。如果说,单纯去研究腐败问题,不与企业精神、法律制度相结合,它可能就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学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
对于比较新的社会热点,采取这种方法是比较适用的。旧瓶新酒组合法,就是思考并着眼于热点的学术立场和基本问题的阐述。以《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为例,“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新的事物,该如何去建?如何去发展?作为热点的政策,在实践层面上没有明确交代。而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我们要进行基本的阐述,要有学术立场。其实,这些并不是新鲜的主题,也不是新鲜的落脚点。但它们“新”在对新事物的阐述上,从学术角度去探讨,这些都是基本的问题。 旧瓶新酒,首先要总结提炼新的社会热点所体现的学术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对热点进行搜集、整理。如围绕“国家文化公园”要建什么?是具体到要保护文化遗产,还是笼统说传统文化的问题?我们要对此形成学术性的问题。新酒如何去装?反映到方法上说,即学术问题的哪些方面需要研究及怎样研究。旧瓶如何找?可以通过树立学术问题,特别是相关、相近的领域内的问题,确定其内在关系,找到具体的分析点在哪里。比如说,围绕与“国家文化公园”相关、相近的问题,确定它的逻辑如何、功能如何、路径如何。在上述基础上,将旧瓶与新酒结合在一起,从而清楚地将热点反映的学术问题表述出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
从选题的角度出发,借助对于课程思政本身的更积极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更积极的探索。具体到课程思政这类论文的选题时,我们大致有思政本位、专业本位、双向融合、教育本位以及本体研究等五种思路。 思政本位即专业向思政融合,或者反过来说,我们是借助思政的东西来写论文、做选题的。如果抽离了思政的属性,可能这个选题就不是一个好选题了。所以,这可能要更多地了解和应用思政相关的知识,包括思政教学的知识,也包括实施政策(政府文件等)。由此看来,借助于思政的一些成分、要素,是可以提升我们本身选题质量的。换言之,我们写论文要“蹭个热点”,要紧跟政策发展,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其实,我们好多人平时写论文本来就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很反感这些东西,但一写论文就去蹭政策的热点。如果真有能耐,完全可以不去蹭热点。既然要去蹭热点,就不要再对思政方面抱有反感。总之,不能任凭自己感性的认知来影响我们的教学、研究工作。如果从论文的选题角度来讲,借助思政方面的知识与问题,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管我们是什么专业的,其实都可以往思政方向上靠,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选题类型。(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
探寻不同社会热点的共性与异质性因素,从中总结不同社会热点的联系、区别以及与自己研究主题间的关联,从而总结和探讨具有学理性的规律。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视角下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比较研究》一文为例,其研究对象是“生态效率的比较”,限定范围是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而这两个限定范围都符合了现在的重大经济战略。横向对比来看,二者其实是不对等的,前者强调经济层面,后者强调生态层面。而从空间角度看,二者又有一定的共性可进行比较。其实,横向对比联想,可以简化成甲乙(或AB)两方。要运用这种方法,前提是二者在性质、内涵、特征、功能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如上文中所涉及长江、黄河,都是大江大河,一个侧重经济带,一个侧重自然人文范畴,看似没有什么可比较性。但是,文章的落脚点在于生态效率,二者是有可比性的。另外,甲乙两方应都是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性问题,其对比研究的对象并非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经过一定的研究方能得出,研究对象是二者的共性或关联之处,且属于研究领域范围内的,一旦超出则无法驾驭。(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