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立地成佛”的理论学习方法,我们需要进行以下思考: 第一,知识的两种形态及学习偏向。回顾学习的过程,不管处于(本硕博)哪个阶段,我们过于偏向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往往容易忽略实践性知识的存在,更忽略了“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可以催生理论”这一常识。之所以我们的论文写作难,其实集中到一点,就是因为我们老是从理论到理论。甚至可以打趣地说,很多人是“从知网中来,到知网中去”,写论文一开始就是从知网里面搜文献,最后写完了就是为了收录到知网,这会导致我们写的论文越来越内卷,发表也就越来越难。因为这种操作违背了常识,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它不是从知网中来的,总从知网中找,能不内卷吗?我们要牢记一点——理论是可以马上就来的,不需要去费很大的劲,因为实践即理论。换言之,我们想到什么都可以找到它的理论形态,只是我们的思维习惯还是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绕过了实践性”,这样势必就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 第二,丰富实践经验。我们要不断地去丰富我们的实践经验。所谓的理论与实践,无非就是一个“先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还是先行万里路后读万卷书”的问题。我们以前受到的教育,都是先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结果最后搞成读了万卷书之后接着还是读万卷书,反正就是不涉及走路,这就坏了。读万卷书固然没错,问题是读完了书,我们还得去做、去实践。所以从根本上讲,我们应该去丰富我们的实践经验,培养从实践到理论这种自动反应的思维方式。 第三,理论和实践不可偏废。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里所讲的东西是不劳而获。比如,有同学之前抱着一种学习某个技巧的心态来学习,其实这不算是什么技巧,而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强调的是从实践经验直接翻转为理论知识,它是我们很多人在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一种无奈但十分有效的选择。 假如我们脑子里已经有一万种理论,有了很厚实的理论储备,可能也就没必要来学了,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厚实的理论储备,而我们还要写论文,所以才得想办法。并不是说不让同学们去学习理论,然后就用技巧不劳而获,不是那样的。实际上,我们去“劳”也未必能“获”, 只听课,意义不大,看上去不难,但一想就迷糊。因为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它更重要的是要练。(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立地成佛”:怎样不看很多文献就“通晓”专业理论?》,专家:乌角先生)
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金额比较高:重点项目资助35万,一般项目资助25万,优博项目资助20万左右。申报重点或者一般项目成果,都需要已完成80%以上的内容。如果以博士论文、博士后研究报告为基础申报重点项目、一般项目,论文完成时间应为三年以上。时间不足的,一般来说是不能申请重点项目和一般的项目的。而且,还要进行实质性的修改,增删修改的幅度比例要达到原论文字数的30%以上。申报的时候工作人员会仔细核对,也就是会要求我们同时提交博士论文的稿件和修改后的稿件,之后他们进行一个比对。 优博论文是近几年刚出的项目,这个项目允许我们拿近三年之内毕业的博士论文进行申报。但是,申报年龄有一定的要求,即35周岁以下。今年(2022年)的后期资助项目要求是,在1987年4月28号之后出生的老师才有资格申报优秀博士的出版计划,而且要求论文评定等级是非常优秀。虽然说国内论文盲审的时候可能会有等级,但是最后发的学位证上面并不会写论文等级。尽管如此,还是需要毕业院校提供等级证明。同等条件下,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博士论文的,可以优先予以资助。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完成年限一般是1~3年,时间更短,而且它要求在2023年8月之前就必须完成修改和出版,申请人应按时完成研究工作。 过去五年,立项最多的是中国文学,共391项,中国历史356项和哲学335项,所以特别适合人文学科的老师去申请,而且后期项目立项的概率比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重点给大家介绍这个项目,鼓励老师们去申报的原因。(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
我们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尝试先对我们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生活化的表达,这个不难。做完生活化的表达之后,我们要去想它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把它的对象搞清楚,之后再依托这个对象去搜索理论,再往下就容易了。我们只要找到这个理论,对它进行理论表达,后面再进行前铺后申,最终梳理成文。在整个过程中,重点讲的是如何从实践回归到理论这个环节。而这恰恰是我们写论文要做的事情,这个过程大家一定记住:先做生活化的表达,找到我们的主题,进而找到我们的知识对象,然后围绕这个知识对象直接去找理论。其实理论遍地都是,因为实践反过来就是理论。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前提是我们要相信自己所要表达的每一个主题(对象)都有对应的理论。我们要排除一种可能,就是想写一个东西,但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人写过。我们要把这种可能性给排除掉,不然后面就进行不下去了。我们假设理论是有的,而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这些理论不在我们脑子里面,所以我们觉得难,但是它本身是有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立地成佛”:怎样不看很多文献就“通晓”专业理论?》,专家:乌角先生)
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社科基金来看,重大项目显然不是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努力的目标。一般来说,重大项目都是已经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在学界已经有非常高威望的大教授,才会去申请的。绝大部分的中青年学者,申报的是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但是,整体来看,中标率非常的低,基本上每年都徘徊在10%~15%,甚至近几年整体立项率还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因为申请的人越来越多,但国家对于立项数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削减的迹象,这就导致竞争异常激烈。所以说,申请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常困难。而且即便成功申请上之后,很多老师还来不及结题。完成的期限,是由自己在申报书中填写的。一般来说是三至四年,如果三至四年完不成,还可以延期,但是延期最多也不能超过五年。一旦超过五年,这个项目就会被取消立项,资金就会被收回,而且接下来,几年之内都不能再申报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了,所以很多老师会非常紧张。(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
很多作者可能面临“看着人家的论文写得很好,但只要自己一动笔就不知道写什么”的尴尬境遇,哪怕定了选题也不知道写啥,甚至有些作者在写第一段的第一句就难住了。这里有一个词叫“立地成佛”。“理论从实践中来”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不从理论中找理论。因为理论来自于实践,那么我们到实践中去找,应该就能找到理论。“理论是实践的抽象”,可理解为二者是同一个东西——理论即实践,实践即理论。 如果说理论和实践是一回事,不论是抽象形态还是具体形态,那它们所描述的是什么?比如说,一个水杯,我们要用它来喝水,这个水杯就是一个实践(具体)形态,而对于学化学的人来说,则可以用公式去分析构成水杯的化学元素,这其实就是水杯的理论(抽象)形态。不管是化学公式定义的“水杯”,还是我们喝水用的“水杯”,它真正的描述对象就是这个东西。因此,理论与实践是同一知识的两个面向。理论是知识的意义表达。以“水杯”为例可以说明,不同的学科对于“水杯”有着不同的意义世界。实践是知识的生活形态。仍以“水杯”为例,比如水杯的水放多放少,是放热水还是凉水,这就是知识的生活形态。 实际上,我们并非不懂,并非学得少,而是不习惯意义世界的语言系统。因为它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如果它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我们就不需要举例子。如果说给大家做个讲座,当想要讲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需要举例子,比如说举了上文中“水杯”的例子,为什么需要举例子?这恰恰暴露了“水杯”不在讲座中。也就是说,我们并非不知道“水杯”这个例子的道理,而是我们在进行讲座的时候,不会去考虑“水杯”这个东西。当我们在进行讲座时,不管是听还是讲,我们脑海里其实是有“水杯”这个东西的,只是我们没有考虑“在讲座过程中,杯子有什么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归“杯子”本身,即回归知识(对象)本身。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找一个理论,而是找到这个理论所描述的对象。(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立地成佛”:怎样不看很多文献就“通晓”专业理论?》,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