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理论与实践是同一知识的两个面向

很多作者可能面临“看着人家的论文写得很好,但只要自己一动笔就不知道写什么”的尴尬境遇,哪怕定了选题也不知道写啥,甚至有些作者在写第一段的第一句就难住了。这里有一个词叫“立地成佛”。“理论从实践中来”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不从理论中找理论。因为理论来自于实践,那么我们到实践中去找,应该就能找到理论。“理论是实践的抽象”,可理解为二者是同一个东西——理论即实践,实践即理论。 如果说理论和实践是一回事,不论是抽象形态还是具体形态,那它们所描述的是什么?比如说,一个水杯,我们要用它来喝水,这个水杯就是一个实践(具体)形态,而对于学化学的人来说,则可以用公式去分析构成水杯的化学元素,这其实就是水杯的理论(抽象)形态。不管是化学公式定义的“水杯”,还是我们喝水用的“水杯”,它真正的描述对象就是这个东西。因此,理论与实践是同一知识的两个面向。理论是知识的意义表达。以“水杯”为例可以说明,不同的学科对于“水杯”有着不同的意义世界。实践是知识的生活形态。仍以“水杯”为例,比如水杯的水放多放少,是放热水还是凉水,这就是知识的生活形态。 实际上,我们并非不懂,并非学得少,而是不习惯意义世界的语言系统。因为它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如果它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我们就不需要举例子。如果说给大家做个讲座,当想要讲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需要举例子,比如说举了上文中“水杯”的例子,为什么需要举例子?这恰恰暴露了“水杯”不在讲座中。也就是说,我们并非不知道“水杯”这个例子的道理,而是我们在进行讲座的时候,不会去考虑“水杯”这个东西。当我们在进行讲座时,不管是听还是讲,我们脑海里其实是有“水杯”这个东西的,只是我们没有考虑“在讲座过程中,杯子有什么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归“杯子”本身,即回归知识(对象)本身。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找一个理论,而是找到这个理论所描述的对象。(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立地成佛”:怎样不看很多文献就“通晓”专业理论?》,专家:乌角先生)

评论

暂时还没有数据

评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