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立地成佛”理论学习方法的三个反思

针对“立地成佛”的理论学习方法,我们需要进行以下思考: 第一,知识的两种形态及学习偏向。回顾学习的过程,不管处于(本硕博)哪个阶段,我们过于偏向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往往容易忽略实践性知识的存在,更忽略了“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可以催生理论”这一常识。之所以我们的论文写作难,其实集中到一点,就是因为我们老是从理论到理论。甚至可以打趣地说,很多人是“从知网中来,到知网中去”,写论文一开始就是从知网里面搜文献,最后写完了就是为了收录到知网,这会导致我们写的论文越来越内卷,发表也就越来越难。因为这种操作违背了常识,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它不是从知网中来的,总从知网中找,能不内卷吗?我们要牢记一点——理论是可以马上就来的,不需要去费很大的劲,因为实践即理论。换言之,我们想到什么都可以找到它的理论形态,只是我们的思维习惯还是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绕过了实践性”,这样势必就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 第二,丰富实践经验。我们要不断地去丰富我们的实践经验。所谓的理论与实践,无非就是一个“先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还是先行万里路后读万卷书”的问题。我们以前受到的教育,都是先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结果最后搞成读了万卷书之后接着还是读万卷书,反正就是不涉及走路,这就坏了。读万卷书固然没错,问题是读完了书,我们还得去做、去实践。所以从根本上讲,我们应该去丰富我们的实践经验,培养从实践到理论这种自动反应的思维方式。 第三,理论和实践不可偏废。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里所讲的东西是不劳而获。比如,有同学之前抱着一种学习某个技巧的心态来学习,其实这不算是什么技巧,而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强调的是从实践经验直接翻转为理论知识,它是我们很多人在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一种无奈但十分有效的选择。 假如我们脑子里已经有一万种理论,有了很厚实的理论储备,可能也就没必要来学了,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厚实的理论储备,而我们还要写论文,所以才得想办法。并不是说不让同学们去学习理论,然后就用技巧不劳而获,不是那样的。实际上,我们去“劳”也未必能“获”, 只听课,意义不大,看上去不难,但一想就迷糊。因为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它更重要的是要练。(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立地成佛”:怎样不看很多文献就“通晓”专业理论?》,专家:乌角先生)

评论

暂时还没有数据

评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