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选题中的“系统”观念作为宏观层面的一些东西,大家有必要去领会。以文学研究为例,我们不能只看文学或文学理论的论文,还应关注美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其他相邻学科。这才是所谓“守正”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有比较完善的或相对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那么无论是写论文还是进行项目论证,都会有很精彩的表现。以中国文学为例,它一直强调汇通性的视野。比较文学也并不是一个方法论,而是一个主体论。我认为,汇通性应该进入到每位学者自身研究素养的培养当中,也应该进入到我们平时的文章阅读,乃至知识结构完善的战略过程中。这样一来,不仅我们的研究成果、思路可以得到更多认可,同时,也能够对我们日后的学术规划进行很好的展望。 (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国社/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课题选题与申报高端论坛2023: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在精读的过程当中,有如下几点需要我们思考:第一,我们是否能够描述出一篇文章的重点,比如文章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中心思想、重要的发现,以及作者的观点和证据。第二,我们要把文章的重点重新整理,落实到字面上,以备后续的不时之需。第三,我们能否指出文章的优缺点。比如,作者的证据支持是否合理充足。如果是实证研究,那么我们要看文章的假设条件或限制条件是什么。第四,当看了某个领域的很多文章之后,我们能否通过文献的整理,准确把握该领域整体的研究趋势和动态把握,这一点也很重要。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有的文章的观点、启示可能是类似的,有一些则是相反的。当出现类似和相反的观点的时候,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换言之,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就可以明确地提出“前人在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时,所得观点存在出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自己需要继续去研究这一问题。 (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做到“点面结合”。这个点无论多小,它都要有一个面或视野可以扩展出来。问题意识可以很泛化,同时也可以很具体化。举个例子,印第安文学从早期的口述文学开始算起,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口述文学在几百个部落里面都有不同的文本表征。就比如说唱,一个印第安人在仪式中唱着歌,然后跳着舞。这一过程中,他会做一定的祈福仪式,具有很强的超越性。我们从这里面就能够看到所涉及到的文本性,他的韵律节奏,包括音调以及一些相应的色彩、空间、结构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国社/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课题选题与申报高端论坛2023: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文献整理基本包括摘要记录法(总结法)、表格记录法以及思维导图法。第一,总结法就是在每精读完一篇文章后,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就可以借助电子文档记录其核心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结论等。第二,当我们记载了很多精读过的论文之后,比如我们读了十几篇关于某一个研究方向的论文之后,那我们对于这一方向目前不同的学者做的事情,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当论文不断地积累之后,就需要用表格去进行一个导航的工作。也即,我们要将自己对所精读的每一篇论文做过的总结,再简单梳理一下。这时就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去整理论文的作者、标题、研究背景问题等信息。第三,思维导图既可以用在某一篇具体的论文里,也可以用在某一领域内的文献中。简单来说,前述第一个“记录法”和第二个“表格法”所提到的操作,我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都可以做到。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可视化的方法,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是因为我们从图中可以知道各篇文章之间,以及文章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我们在看“二十大”报告时,会发现自身学科的关键词会被提及和确认。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去主动关联我们自己的理论界定,以及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某种定位和描述。这其实就是问题导向。而习近平所谈论的问题导向或问题意识也通行于我们当下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也要以问题为导向,比如,搞文学可以非常“学术”,或者非常“高山流水”,就比如主体问题、身份问题等。有的问题可能的确是我们先预设了一个理论框架,然后用自己的文本去证实这个理论。然而,我们搞文学研究的任务并不是用文本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是用理论去挖掘文本的多元性。 (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国社/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课题选题与申报高端论坛2023: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