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问,做质性研究如何避免主观性?其实还是把自己限制在了定量研究的框架内,做定量研究是要避免主观性的,因为我们最终的结论需要具备普适性。但质性研究根本无需避免主观性,因为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工具,此处主观性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就会对这个研究主题有足够高的理论敏感度,势必最终得出来的结论是一个强观点,会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所以说,质性研究无需避免主观性,但我们需要把主观性这一中性的概念往理论敏感度上去贴合。如何来培养自己的理论敏感度,其实也很简单:多看文献,多和同行交流。(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即我们所选择的研究理论,它有几个面向,或说有几种方法。以《试论<史记>的世系叙事》这篇文章为例,作者用了叙事学的理论去研究《史记》,在这篇文章的框架中,作者提出“《史记》中与世系叙事有关的体裁”就是说要谈《史记》的世系叙事,它一定是有载体的,如果没有这个载体,其他的肯定是没法谈的,所以说要先交代《史记》中与世系叙事有关的方方面面。交代完之后,进入文章(正文)的第二部分,再用叙事学的理论去谈世系叙事的基本特征。进入正文的第三部分,作者谈到了世系叙事与中国历史叙事的传统是无法割裂的,这一部分里掺杂了作者的结论,整篇文章用的就是叙事学的理论。(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有些人写文章,引言中占用大段篇幅来介绍自己的理论,其实这些根本不需要,因为我们的论文写出来是给同行看的。不管是编辑还是审稿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知识积累,不需要我们用一种传授的口气与之交流。再有,读者(同行)为什么要读我们的文章,我们最后要提供一个怎样的(强)观点才能带给他们启发。还有,读者(同行)会提出哪些反对的意见,这也是我们做质性研究需要考虑到的。也就是说在结尾,我们要把自己研究结论的局限性、适用性表达好。因为做质性研究是带有自己的主观成分的,注定是有局限性和适用性的。而作为核心期刊的编辑,看到我们的文章,可能会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标题是否能够吸引到编辑;第二,结论观点是否具备足够高的启发性;第三,主体论证是否具备最够强的说服力。(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阅读文献过程中要注意,与我们专业相同、相近的一定要精读,精读不是说读完就没事了,而是需要做笔记,比如论文中的各级标题,也就是研究框架,或是表达作者观点的重要句子,还有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生发出来的一些疑问和思考。这里强调的笔记是做电子笔记,并非纸质手写的笔记。因为现在我们写文章大都是电脑操作,可能很多人一开始并不习惯,但若是做好会非常好用,因为它带着文献的检索,脚注等信息,不用再次就查找,这就节省了很多时间,会使我们的写作事半功倍。(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我们做质性研究,要Power Point(强化论点),也就是说我们最后要得到的是强观点。很多同学用质性研究写文章,论文选题选得很好,论证过程写得也很严谨,但是为什么整个文章发不出来?是因为最后的结论并不是一个强观点,这也是我们做质性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最终的结论一定是强观点。所谓的强观点对应的是泛观点,泛观点就是我们不去做研究,想都能想到的。比如乡村振兴成功的关键是当地农民或者当地乡村创业人士的辛勤劳作,这种观点就是泛观点。而强观点是做质性研究得到的具备原创性、创新性的观点。因此我们整个论文的写作就是先确定主题,从主题出发延伸出研究的问题,最终会得到结论,肯定会有观点,我们需要得到强观点,而强观点是怎样构建起来的,则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工作,这就是我们作学术写作(尤其是做质性研究)的逻辑。(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