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化是指对复杂现象特点的提亮。概念化是特定的一个学术概念、范畴、范式以及固定的表达,重引用指的是对经典的借鉴和引用,逻辑性是要遵循严谨的逻辑进行归纳和演绎。(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从文本角度看,定量研究其实是比较狭义的文本,就是客观性的记录,比如记录实验对象在某一时间有怎样一种行为,或者说问卷的打分,这是客观的记录。但是质性研究,它所分析的文本不仅可以是客观的记录,还可以是我们和研究对象之间互动的行为,或者说是我们的心得。比如,做民族志类的研究,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哭嫁现象进行观察,我们会有一些心得或者还会与他们产生一些互动,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质性研究的资料。(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即历史脉络,强调历史时期的不可更迭性。以《作为艺术史核心概念的“风格”的概念史——艺术史知识建构的方法论探索》为例,这篇文章的框架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常识性的框架。作者的第一部分谈到了风格前史,然后正文第二部分是风格史的奠基,正文三是风格史的成熟期,正文四是后风格史……从一开始溯源到奠基到发展到成熟,再到现在的风格,作者是从历史脉络上进行了一个溯源,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概念。而这种写作方法其实是非常好用也很容易上手的。我们可以先尝试用这个方法来进行写作。(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做定量研究其实是先入为主的,即先有一个假说,之后我们去验证这个假说是否成立。而质性研究所做的其实是分析迷思,即分析我们的研究问题,找到它的答案是什么。从设计角度看,定量研究是谋定而后动,先有假说,再去推导假说是否成立。质性研究则是调试创造,我们要不断归纳资料、分析资料,这一过程中需要创造新的观点和理论,而分析的工具(基石)就是扎根理论。(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用方法来制定框架,就是一些建构的方法,比如说美术史、音乐史的、电影史的建构方法,以《“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这篇文章为例,作者用的是绘画史建构的方法,作者认为董源不一定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董源,董源有很多种董源,比如有宋代的董源,有元代的董源,还有明末清初的董源,还有沈括认为的董源,米芾认为的董源,还有董其昌认为的董源,这些“董源”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董源”概念的提出在绘画史中到底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规律。这篇文章的框架,首先是——晚明之前的绘画史和鉴藏史对“董源”的叙述,很明显,这一部分是对“董源”这个概念进行溯源,那为什么是晚明之前的呢?一定是有意图,后面紧接着说了晚明董其昌对“董源”的历史叙述。可见,董其昌所说的“董源”肯定有别于之前的“董源”。换言之,董其昌所认为的“董源”是奠定了其历史生成的“董源”。往下看,(正文第三部分)品评权力重心的南移,我们都知道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非常有影响的,此处所说品评权力重心的南移,是否意味着南宗的品评高于北宗了呢?(正文第四部分)论述的是绘画史主线的确立,由此,从前到后,整篇文章的框架就非常清晰得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作者就是用中国绘画史中的建构体系,这一方法论来写这篇文章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