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从理论切入去提出研究问题,还可以从经验现象切入,来引出我们的研究问题。通过对一些数据描述或者案例表达,点出我们目前的研究是关于哪方面的,这个研究是否有价值的,是否已经得到广泛研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首先,我们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问题确定下来之后,进入到研究现场(比如访谈现场或是文献收集现场等)去收集资料,之后我们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得到结论,再回过头来看结论是否可以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假设没办法回答,我们还要再去收集更多的资料,再去用哪个扎根理论去分析它,直到我们的理论是饱和的。理论饱和度也是扎根理论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当我们的理论是饱和的之后,再完成我们的研究写作。(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我们想把论文写好,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可以从理论切入,先把我们的问题开门见山地展现出来,读者就能够知道目前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关于哪方面的。以《真实的自己还是假装的表达情绪?——教师情绪工作的心理历程分析》为例,作者从历史的维度对教师心理研究进行了演绎,演绎之后得出研究者比较关注哪些方面,而作者所要提出的问题也在他们关注的那个方面。这样提出问题,就会让读者一目了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一是当场理解,比如在访谈或者在研究之中,我们及时的记录,素材可以采取一种逐字稿的方式进行整理。二是重现理解,比如在访谈之后,可以对自己当时没有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二次激活,可以以一种回忆的方式,重现我们当时的理解。三是重组理解,相比重现理解是对当场理解的一种补充,重组理解其实是对当场理解的重组。比如我们把当场理解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针对我们自己的研究问题,将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打散重组,再创理解。这对研究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四是表述理解,就是改变视角,对我们原始信息进行揣摩呈现,表述理解要求是一种最高的分析方式,但是表述理解往往却是最能够让我们得到强观点的一种方式。(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我们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不要炫技、不要华丽,要把写作厚重的、体系化的思维表达出来。所有的选题都是前人关注过的,如果我们现在所研究的选题是没有人关注的,那么很有可能是选题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导师、同行、同事等诸多业内人员进行交流,来确定选题的价值。现存的文献都会存在局限与不足,回顾已有文献,找出它的不足之处,如果通过对现存文献的回顾,未能发现任何问题就得换题目。学术论文的基本目的是要准确指出现存文献的一个存在问题,并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