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抓边缘,就是从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缘区”、“交叉点”中寻找切入点。做到这一点会比较难,因为我们要去关注学科间的“边缘区”或者“交叉区”是什么。打个比方,“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这两个是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具有什么样的交叉点也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之一。(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在中文语境里,我们对“学术写作”的理解是概念性的,将其理解为形容词,而非名词。倘若不这样理解,我们搞不清楚学术写作的基本特征,也就不明白学术写作到底是什么。“学术写作”主要具备四种形容词词性,即批判性、创新性、说服性与实验性:一、批判性写作。譬如学术写作应做到价值中立和立场超然。很多时候,国内作者写论文并非价值中立,而是具有较为明显的价值判断;二、创新性写作。提及创新性,多理解为别人没做过的我们来做,此处强调对已有研究的重组,比如做综述,做完就是创新;三、说服性写作。比如,做比较研究,应是先做比较后得出比较之后的结论,就是论证;四、实验性写作。此处释义的怀疑、不确定性和风险与之前我们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如果我们反过来理解这些特征,可能就能接受这些描述。比如,先理解价值中立和超然立场,然后再接受这就是批判性。(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两种理念与第三种选择》,专家:乌角先生)
所谓的抓热点,并非跟风随流,而是在尚温未热时切入,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在抢占先机的基础上超前选定论题。研究热点有什么好处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受大家关注的话题,容易激起读者兴趣;第二,正因为是一个热点话题,相关的资料就会很丰富,可以通过参考别人的研究,进行借鉴或受到某方面的启发。我们能够以前人的研究作为参考,去学习他们、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假设我们研究的本质及基本程序都没有问题,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境,那应该就是写作违背了研究的本质与程序。我们的经验是,阅读了一堆文献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但按照研究的基本程序,应该是先有问题,后有分析与思考,不能贸然说它的基本程序有问题。如果不是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从中找出问题,那问题是如何发现的?前面应该是实践及经验,但按此理解,研究问题来自于实验及经验,这进一步证明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质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不管是质性研究中的哪一种研究方法,都会让我们去实践、接触这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它们的第一步都是先去获取真实的资料,若无资料,后面的无从谈及。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就是我们自己出问题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两种理念与第三种选择》,专家:乌角先生)
创新性是做研究的目标之一,此处主要集中在原始创新与次级创新两个方面。先说原始创新,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提出与使用和新领域内的拓展;次级创新是指对现有概念、理论体系、方法等进行改良和深化,或者说把一个理论用到了之前没有人用到的领域,这也属于创新。从这个层面上又可以把创新分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及资料创新。(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