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有难点,就是“述”。即如何把前人所研究的逻辑关系给梳理、论述出来,如何把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这些是需要笔者去仔细考虑,认真完成的工作。做文献综述,一开始这个过程会比较艰难,因为笔者们往往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不熟悉,我们查阅文献,具体某些专业性的学术概念,还有研究方法,我们是不太清晰明确的,还是会处在一个“懵”的状态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因此而灰心丧气。文献综述它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指数上升”的过程,一开始速度慢,等我们熟悉了(看多了,做多了)之后,速度自然而然就变快了,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以《基于公共科学模式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开放数据服务生态系统构建》为例,这个题目字数很多,因为里面的限定词较多,这就说明它针对的点非常具体,能够从题目中找到它有什么样的研究问题,以及它是不是当前的热点、前沿。在疫情突发的过程当中,我们手机里可能会收到大量的消息,而这些信息当中,又充斥着很多谣言。所以,“谣言传播”也是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络谣言传播逆转模型及仿真研究》这个题目看,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抓住了当下的热点。也有一些论文的题目中间带一个冒号,这样的论文要么是文献综述类的文章,要么就是作者做了一个科研项目,然后写了一个总结性的文章。还有带破折号加副标题的题目,因为把副标题全都放到标题里太长,20字左右已是极限。再以《科学数据管理政策对档案部门科学数据管理的启示——基于政策工具的文本量化分析》为例,破折号加副标题,通过副标题可以更加细化,进一步聚焦使用的理论、方法跟案例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写好文献综述,一个必备技能是综合、合成,而不是简单地概括、重述。是要以一定的逻辑、框架、顺序,去把不同的文献进行联结、对比、分析、讨论、评价。例如,第一篇文献认为如何,第二篇文献发现了什么,第三篇文章得到怎样的结论,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罗列。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要做一个研究的途径。以“猫捉老鼠”为例,现有文献中,X发现猫是因为饥饿才去抓老鼠的,而这个发现(研究结论)与Y、Z的研究结论不同,那不同点在何处,Y、Z各自又是如何去研究的。需要用一种逻辑关系,把前人(X、Y、Z……)已有的研究串联起来,这才是正确的写作思路。这就要求我们避免以文章为单位去组织文献,而是以研究问题为单位去组织文献,进行综述。在文献综述中,一定要使用对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讨论不同的文章,有怎么样不同的发现,关注点有何不同,使用的方法又有哪些不同。只有在比较当中,方可讨论和评价这些文献之间各自的优缺点,哪些文章做出哪些贡献,哪些文章还存在哪些不足。之所以指明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亦是为引出我们自己的研究。前面所有的铺垫,都在说明这个研究很重要,然后引出,我们也要去做研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以期刊《图书情报工作》上比较好的一个题目为例:《基于公共科学模式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开放数据服务生态系统构建》,共29个字。展开来看,研究的对象是“开放数据服务生态系统”。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基于公众科学模式”,这是研究方法;要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研究,这是研究视角;研究的重点一定是这种生态系统,它的运行机理是什么样,如何去构建它,构建它之后,能够为我们现在面对很多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总体来看,单就题目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还能看出这篇文章紧扣当前热点问题。所以,我们的题目要让读者觉得,自己是愿意再进行深入阅读的,还想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如果它里面用的理论、方法(工具)都是比较新颖的,整个过程能够逻辑自洽,那这篇文章至少在我(作为外审专家)是可以通过的。现在,学术研究有这样一个趋势,就是不要想着一篇论文能有多么大的惊人发现,或者能够去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问题,我们能够把一个细微的问题搞清楚、弄明白,在逻辑上得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已经称得上是优秀的论文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一、指出在研究之前,前人都已经发现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二、用一定逻辑把已有的与我们研究主题相关联的东西串联起来,进行归类或者对比,又或者是比较、分析等,目的是需要让我们的读者(期刊编辑或审稿人)看到相关研究的全景,而不仅仅是研究。三、当把相关研究全景梳理出来之后,指出现实研究的gap(空白),我们可以研究挖掘哪些点是还没有研究到的,或者是缺乏的及为什么缺乏(强调重要性)。这里有一个隐藏逻辑,回到现实中,笔者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综述之后发现这个研究确实没人做过,因此就说自己要去做。看似逻辑是完整,实际并非如此,我们要把话说全,即便没有人研究,但我们觉得这一块很重要,所以我们才要进一步去研究。这里的逻辑,有一个条件是说所做的研究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四、把空白点找出来之后,紧接着就要讲我们的研究是如何弥补文献研究中的gap的,这个点在哪里。进而让我们的文章“fit in the big conversation”(融入到更大的对话当中去)。(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