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计算机编程为例,如果语法上出现了错误,编译器能发现,但是,如果是逻辑错了,编译器也会误以为我们就想这么做。我们最好能把自己的研究逻辑绘制成一幅图,之后精心讨论这个逻辑合理与否。如果不合理,则要及时做出调整。所以,在参加开题答辩时,对我们来说最关键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定好论文的题目,第二件事是,绘制技术路线图。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某次组织博士论文开题答辩,当时的老专家说,大家无需介绍背景意义,说那些没用,就给他看论文题目、技术路线图,最后再把自己准备撰写文章的章节目录(一级到三级)列出来,他就看这些,这能反映出博士生们的逻辑思路。我们的逻辑清晰明了,继续往下做也就没有问题;逻辑思路错了,往下做得再好,也是“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针对艺术与设计学科,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种方法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冲突。相反,可以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运用混合式的研究方法,即将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二者相结合。我们清楚知道二者的特点,采用Mixed Research Method(混合研究)将其结合,将定量与定性的各种方法、技术混合起来。我们首先要明晰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与劣势,比方说,定量研究的劣势是往往并不能构建深刻、完整、结构性强的结论;定性研究的研究结论是解释性的研究结论,相对更加地丰富、具体。定性研究的劣势是普适性没有定量研究强,研究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局限性。两者结合的步骤是,首先回答研究问题,也即研究者在确定选题时,要考虑自己用何种研究方法,这时也要考虑,研究是否适合采用混合设计。假设适合,再去确定自己用混合研究方式的基本目的。换言之,决定采用哪种研究方法,并非为了方法而方法,而是因为采用某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明确这一点(目的性)之后,我们再进行研究设计,而后进行数据采集、分析、验证、解释,直至最后得出结论,这才是一整个研究过程。(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如果大家每一次撰写论文之前,能够把自己的论文抽象化地提炼成一张图,是大有裨益的。这个图叫做“技术路线图”,它是从理工科借鉴过来的,我更倾向于将其称为“研究思路结构图”,要把我们的研究思路捋顺,这里的思路就是逻辑。经常有同学(包括一些年轻学者)表示,自己用的方法、理论、模型很复杂,怀疑评审专家能不能看懂。事实上,专家也是人,不可能什么学科的内容都能看懂。有些模型的确很高大上,的确很难,看起来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逻辑上存在问题,不能达到逻辑自洽。这时,说再多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算理论、方法、模型用得再好、再复杂,论文也是不成立的。撰写学术研究论文,要在头脑当中形成一个非常清晰明了的逻辑结构,如果出现逻辑混乱,那是最可怕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民族志又叫做“人种制”,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很多研究生做研究时采用民族志,但很多时候用的并非民族志,而是用了“参与式观察”研究方法。民族志要求研究者与当地人长时间地在一起生活,对他们的文化进行详细、动态、情景化的描绘,进而获取充分的资料。通常情况下,这个过程需要至少半年。如果时间达不到,其实研究者采取的并非民族志,而是“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研究方法是指,观察者具有双重身份,比方说,老师一边教授学生知识,一边观察学生言行,既是研究者也是参与者。“参与式观察”的主要特点在于对整体情境的考量用时较短,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三天。而民族志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积累。(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这里,先引申一个问题,就是“八股文”。我们所受的教育说,明清之后,我们毁在“八股文”上了,明成化年以后,考生参加科举考试时,撰写的文章都叫“八股文”,被后人所诟病、抨击。在此,无意为“八股文”翻案。而现代论文,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但凡得以在期刊上发表的,即使是在例如《管理学报》《情报学报》《中图学报》等顶尖期刊上发表的,都有一定“套路”。这个套路用学术的话语来讲,即“研究范式”。不同的研究都有各自的一套研究范式。而这个研究范式是一套逻辑思维,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这种逻辑套路其实就是一种“八股文”(此处无贬义)。实际上,很多同学进入读博阶段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训练。如果一上来就撰写高水平的论文,必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把论文抽象提炼成某种“套路”,每个部分写什么内容都是可以固定化的,形成一种“科研八股”思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最好的模仿对象,这种方法完全没有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