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的确定固然要趁早,那该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呢?我们来看一下论文选题的一般要求:首先,选题在学术上应具有一定创新或者应用价值,要符合本专业或本学科的要求,避免一般化的选题。其次,在应用方面,选题要具有实用性,成果具有创新性,对所在领域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最后,选题要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工作量适当。一般来说不能是导师给出的选题,当然现实也有,但这种方式并非最合适的,若我们对于导师选定的选题没有兴趣,那也是很难完成一篇高水平论文的。另外,选题时还要考虑到以下具体因素:第一,专业相关。即必须在本专业范围内选择,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要区分专业与兴趣爱好;第二,能力相关。(学、硕、博)不同阶段所具备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诸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及看待问题的视野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我们选择的选题非常宏观、庞大,就我们现有条件下,能力有限,不足以支撑我们完成选题,这个也是很忌讳的;第三,时代相关。从社会实践,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时间)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除站在历史角度之外,我们不能老是研究那些老掉牙的问题;第四,符合学科发展规律。每一个学科都在发展,我们要对这个学科有一定的预测,要争取把我们的选题选在学科发展的延长线上。(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早、快、慢和一个好习惯》,专家:孙伟)
心理学家肯•威尔伯把人的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色层、自我层、存在层以及心灵层。我们把威尔伯的层次划分转移到咱们关心的主题上来——学术写作也是一种自我治疗的过程。第一,从角色层的角度来看,我们要驱逐负面情绪,恢复学者本真。我们要保持对学术的敬畏感,以此驱逐所谓的负面情绪。第二,从自我层的角度看,我们要直面自我缺陷,激发科研潜能。我们要直面现实问题,不要总是以现实问题为借口来搪塞。做出调整,就不会被负面的情绪所笼罩,针对现实问题,多去探讨怎么办,从而激发自己的科研潜能。第三,从存在层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拓展社会联系,发现社会价值。比如,我们把论文写出来了,应该拿去让旁人看看,提提意见,然后根据意见再去提升。并非是写得多好才让别人看,正是因为写得并不怎么好,所以才让别人看。第四,从心灵层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强化写作训练,永葆学术初心。写作训练是关键环节,前面三层是一个调整的问题,而第四层是个训练的问题。我们读完硕士读博士,然后当老师是要做什么的?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不能天天散播负能量,要满满正能量去上课,去搞研究。哪怕周围都很黑暗,我们也要成为黑暗中的那些一束光,去照亮前方。心灵层的东西,写作训练做得多了,论文越写越高兴,越写越快乐,越写越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发生了变化。(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作为一种疗伤工具的论文写作》,专家:乌角先生)
从创新性上来说,国家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位论文要求也不一。对学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这里强调了观点的独立性,以及独立承担某项业务的能力。而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成果,即在某个领域中做出了创造性成果,此外还应具备独立从事创新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这里,既强调“独立”,又强调“创新”,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还在逐步地提高。从论文的层次来看,明显能看出,学术论文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层级跟难度是步步提升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早、快、慢和一个好习惯》,专家:孙伟)
前不久,我公司与国外一家期刊社共同开展了一场“论文写作与发表”主题会议,会议的最终成果却令人失望。主编在第一轮筛选出15个理想选题,原本认为,这些选题只要稿子写得好就没问题。最后,达标论文只有一篇半。这里,这些汇报人的学术水准没有任何问题,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语言问题,即汉语跟英语两种语言的语法、修辞、表述各有不同;二是写作立场问题,这或许是思维方式导致的。例如,马学科很多作者的立场并不是学术立场,而是政治立场。不是以学者的思维方式探讨研究问题,而是掺杂了“政客”思维,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而作者自己并未意识到。针对论文,国内的作者经常习惯性地说“论文学术性如何”。其实,对于“学术性”,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界很少在这个问题上存有争议。也即,大部分稿件在“学术”方面问题不大,即便是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出了问题,也有修改的余地,不至于直接被“毙”掉。但是,一旦立场有问题,那论文肯定在初审阶段就被“pass”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作为一种疗伤工具的论文写作》,专家:乌角先生)
作为学术论文所包含的类型之一的学位论文,亦应具备创新性。至于在哪些方面创新,并没有一定之规。比方说,有人在学术论文中,研究“北京市经济结构的质量问题”,他必然有其方法和独家结论。但是,如果有其他人套用前人研究“北京市经济结构质量问题”的方法对河北省进行同样的研究,这也算创新。这里,前提是之前没有人对河北省做过“经济结构质量问题”的研究。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一定要把自己论文里的创新点“亮”出来。哪怕这对整个学科而言,或许创新程度并不高,但也要把创新点提出来,作为论文得以审阅通过的依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早、快、慢和一个好习惯》,专家: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