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稿之前,找准适合我们文章的期刊。就像田忌赛马一样,要找到自己适合冲击的期刊有哪些,比较稳妥的期刊有哪些,肯定能发的期刊又有哪些。这样匹配,要更有针对性。比如说,投稿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冲一个(自己觉得能冲的)期刊,如果被退稿了,修改完之后,再接着投一个稳妥的甚至是最保底的期刊。这些既需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合理的估计,同时又需要对本学科的期刊比较熟悉,可以查一查C刊目录,看哪些期刊是适合我们的。我们要有一个期刊层次的认知。另外,还可以去人大复印资料、人大论坛里面,去找一找别人已往的一些投稿经验,他们投的哪些,我们再去进行比较,这样我们对自己投稿的期刊就有了明确性。还有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多投,积累失败经验。我硕士期间虽然没有发过高质量的文章,但是投稿的经验比较多,大概投过五六十家期刊,虽然说被拒稿很多次,但也算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久而久之,能够帮助我们去明确文章适合的期刊,但不足之处是比较浪费时间。匹配期刊,还要看我们的选题适不适合,研究方法适不适合,也包括我们文章整个的写作范式符不符合期刊的标准,这些都会帮助我们节省投稿、审稿的时间,也会影响到我们文章录用的概率。(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普通青椒通往C刊之路:经验与教训》,专家:唐超)
就选题误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情况:第一,不敏感不关注不结合。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作自己文,沉浸于自己的小天地,对社会热点不关注、对学术热点不敏感、对刊物设定的热点专题不了解,自然在选题立意和论文写作时就不知道如何结合。第二,盲目追逐热点。与不关注热点相反,盲目追逐热点是另一个极端。不顾自身实际和研究主题,采取“拿来主义”(不对热点进行理解和消化),没有考虑到热点与论文选题立意的关联,机械地生搬硬套,导致牵强附会,炒夹生饭。还有一种情况是一味地追随热点的变化,而呈现随波逐流的情况,被热点牵着鼻子走,这属于典型的“蹭热度”。围绕热点的变化,选题波动很大,导致很难围绕一个长期性的热点或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深入研究。第三,选择热点不恰当。对热点及其背后的政策、内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而是主观臆断,导致无法实现与热点的有效结合。第四,掌握不好热点结合的尺度。片面突出热点而掩盖了文章主题,造成本末倒置,例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这个选题基本上就是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名称拿过来,作为文章的主题或者标题,显然一篇小论文是解决不了这么宏大的论题的。另外一种倾向是以热点装饰门面,但并没有实质性结合。例如“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路径研究”,只是扣了“文旅融合”的帽子,而具体到文章当中并没有体现“文旅融合”。(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
在文章投稿之前,我们要明确自己发文章的目标,不论是俗的目标(毕业、评职称、拿奖学金等)还是雅的目标(传递思想观点、影响政府决策等),至少要先明确目标。因为目标(目的性)不同,也就意味着我们为此花费的时间、修改的次数也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想毕业、评职称、拿奖学金,在时间节点之前,需要文章能见刊,而拿到清样或者收到录用通知,这些通常都不被承认。因为现在录用通知也存在造假的现象,所以基本上高校(或单位)都是只认文章见刊。这就要求我们要计算好自己的投稿时间,一个C刊从投稿到发表,一般平均下来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我们想要投一些顶刊,它的审稿周期一般很长,拒稿率也更大,比如有人投《经济研究》,可能1年都不一定有结果。所以,大家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毋论俗雅,都无可厚非。但是,不能鱼和熊掌两者兼得。除非是确实已经完成了一个,再去达到另一个。比如,我们已经达到了毕业的条件,再去追求顶刊,那自然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先保住基本盘,如果连毕业条件都没有达到,就直奔顶刊去,风险势必很大。明确发表目标之后,我们的写作、投稿效率都自然而然提高,相对会节约很多时间,再就是修改的次数也会因目标的明确而明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普通青椒通往C刊之路:经验与教训》,专家:唐超)
选题与文章是根与叶的关系,只有根正才能叶茂。另一角度说,文章的选题也是审稿时首先看重的要素。具体来说,围绕选题的题目即论文的文眼,选题立意决定了文章题目主旨,进一步决定了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写作思路。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艺术性”的编码与解码。对于投稿而言,选题方向基本决定着文章投稿刊物,甚至其主题板块。在投稿导向下,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可以总结为以下三项要素:第一,符合拟投刊物定位及版块主题要求。所谓目标决定方向,目标刊物是指挥棒或者说是箭靶,而我们的稿件就是箭,投稿即为射箭,这一点毋庸赘述。第二,关注并含化热点。这里的热点既包含社会热点也包含学术热点。形象地说,热点问题既是润滑剂也是催化剂,是选题中比较大的变量,能够形成吸引力,增大文章的关注度。第三,具有理论支撑。理论对文章而言相当于是骨骼,也是我们选题的题眼。这要求我们在选题立意时,就要思考所选择的选题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果有,是什么理论,或者有哪几种理论;如果没有直接的理论,那退而求其次,是否具有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
在投稿之前,我们要对于自身文章质量有一个合理评估。诸如文章的质量有没有达到C刊的发表水平,文章的创新点在哪里,文章修改了多少次,假设我们是审稿专家,这篇文章能否评审通过等,多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对自己的文章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相应投稿时就会更有效率。如何去评估自己的文章质量?一是征询导师的建议,二是我们去查阅一些目标期刊已发表的文章,对照比较,看看自己的文章在哪个层级。要找与我们文章同一载体类的文章,比如我们写的是案例分析的论文,要拿同样也是案例分析的论文来做比较,看看自己在什么水平上,自己与别人有多大差距。而不是拿自己案例分析的论文跟别人的时政论文去比较,这没有多大的意义。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地大家就会对自己的文章有一个合理估计。在此基础上,大家再去找一找适合投的期刊有哪些,比如说从选题方向上看,它今年正好在征某一主题的稿子,如果我们的文章符合主题,自我评估之后觉得质量还不错的状态下投过去,可能录用的概率会很大,也就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普通青椒通往C刊之路:经验与教训》,专家: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