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本体研究就是关于课程思政本身的研究,我们把它叫做本体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专业跟思政融合的内容、融合的方式、融合的效果、融合的条件、融合的主体等。如果考虑融合的主体,最明显的一个主体就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二者叠加就是课程思政教师(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定这个称谓),现在有人写关于“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的论文,显然就是在写“课程思政教师”的问题,可能搞半天发现双方各自都不具备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能力。融合的主体还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授课程时会面临上述问题,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同样问题,他们突然发现专业课里面有了思政的东西,可能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写“课程思政的学习获得感”,从学生的角度写,可能又延伸至关于课程思政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若以主体为例,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可以集中到课程思政主题上来做选题、写论文。 如果从融合的内容、融合的方式、融合的背景、融合的结果等切入,那就更多了。比如,融合的方式,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比如经济学里面怎么做数据,文学里面怎么做文本阅读等,它是有区别的。但是就融合方式而言,经济学专业原来的学习方法,能否用到经济学课程思政上来?文学文本阅读的方法能否用到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阅读上来,能否迁移过来,是否可以这样做?这都是课程思政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它融合的不只是内容,从课程思政本体角度来讲,它也是分很多方面的(内容、方式、效果、条件、背景、主体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
对2021年的学术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可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热点选题归结为十个。第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做法治思想研究,如果说仅仅是在意识形态内部,想出新东西,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研究建党百年的法治实践、百年的历程,有哪些值得汲取的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启发?这个倒是可以去做。第二,我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去年(2021年)是建党百年,其实今年还可以做。把“奋斗”两个字替换,比如中国共产党百年“什么”的伟大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再往里填新的东西,找到与自己专业的契合点。第三,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客观来讲,这个跟马学科专业关联度不是很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关联。比如说研究知识考古学,不是不可以做,但要体现出我们怎么做才会有新意。第四,数字时代劳动的哲学审视。如果要想长期把它作为学术的兴趣点,可能要去了解数字时代或者数字经济理论的发展逻辑,甚至于说可能需要一些理工科的知识积累。第五,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的规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看,我们进行反垄断,是因为资本逐利的本质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语境之下,它是怎样表现、展示形态又如何?这个东西也值得我们研究。第六,新型举国体制下重大科技创新管理研究。比如,马学科的同学做一个什么东西,要防止出现“科技创新”的陷阱。第七,多学科视域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比如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甚至说农学等多学科视域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怎样的。另外,还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全面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转型三个热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跨学科论文的写作方法——以《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刊文为例》,专家:魏崇辉)
教育本位即强调思政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属性。以思政科学为例,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政治还是教育?可能80%的人都会觉得是政治的,不然它就会归到教育学科里。但是,即使如此,思政教育本身的教育属性,我们也不能忽略,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政治,而是马学科里离教育学最近的方向。直白讲,它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个学科。具体是怎么教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个教育的问题了。选题思路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程思政,强调思政和专业在教育上的一致性。具体操作上,我们要考虑教育的基本要素,比如主体、客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目前关于主客体到底是谁的争论仍在继续,且变得越来越复杂。除了主客体,教育的基本要素还有诸如效果、关系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
以马学科为例,现在马学科的队伍日益壮大,压力也随之而来,大家都心知肚明,刊物数量有限。而且发文章,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是多种因素的合力。队伍是壮大了,但刊物的数量没有显著变化。怎样谋求一种平衡,这对学生是挑战,对老师也是挑战。我们能做的是选好题,掌握好方法,把握好写作的逻辑。 第一,解读重要讲话、文件。特别是围绕习总书记的讲话、一系列重要的指示进行解读。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就讲话或者就某个文件去拟定选题,比如针对习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内涵、意义、价值等,想出新选题是比较难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自己学科背景或者长期学术积累相关的一个点去做。第二,把握重要的时间节点。围绕“建党百年”,找出一个非常细小的点,进行深入探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从社会思潮、有影响力的舆论中来。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我们可以找一个点,比如研究青少年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等,可以细化到心理学角度。社会思潮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专业)的研究重点。第四,从现实问题中来。长期以来的生活经验,观察问题的视角,或者说一段时期以来,自身的学术积累,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进行选题。第五,从思政课教学(特别是运用新技术)中来。新技术在马学科当中是不能回避的。如果要运用新技术,就需要比较宽泛地涉猎一些新技术的术语表达。建议大家能在新的表达与长期的学术兴趣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跨学科论文的写作方法——以《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刊文为例》,专家:魏崇辉)
双向融合这种选题类型往往发生在思政和专业知识的交叉地带。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知识本来是不分学科的。虽然我们现在分学科、分专业,但知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言,它是不分学科的。随着时代发展,为了便于学习,熟练掌握,我们才把知识进行了分门别类。由此,无论是何专业(方向)一定和思政知识存有交叉地带。思政知识里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马哲、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这三个方向是包罗万象的,我们所有的学科、所有的知识跟这三个方向都是有关联的。所以,那些总是认为课程思政跟自己专业教学没有关系的观点,是不符合常识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