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做研究的方向往往跟自己的兴趣相关。比如,有的人对“政治参与”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将其和新媒体联合在一起,想到与“互联网与政治参与”相关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往往从现实问题的兴趣中产生,但是这种兴趣,必须能够从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承载一定想法的研究主题。比如“互联网与政治参与”,一半是生活语言,一半是学术语言。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互联网怎么去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同时促进人们的政治参与?(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中的问题确立与文献写作》,专家:曾凡斌)
我们根据研究主题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提一些“How”以及“Why”的问题。比如,“中国网民的互联网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的互联网政治表达是怎么开展的,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政治表达是这样一种形式?我们现在的形式主要就是在网上发言,尤其以微信朋友圈转发为主。之所以表现出这个特点,是因为大家普遍都使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但是产生的效果却很好,一传十,十传百,就可以把信息传播出去。所以,这种“How”“Why”的问题才能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不能只是时间、地点等这种简单的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中的问题确立与文献写作》,专家:曾凡斌)
举个例子,论文题目“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中‘实践不实’现象的诱发因素及其有效治理——基于参与者的扎根理论分析”。在这个题目拟定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体现“实践不到位”这个热点现象,有很多词语可用,比如“制度的局部空转”等,但是最终使用了“实践不实”这四个字把文章的问题点出来,这个词语更能有效贴合“实践不到位”问题。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精选有效词语去反映热点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一方面,要看期刊的发稿周期和面向的群体。了解期刊属于月刊、半月刊、双月刊或者半年刊中的哪一类。如果半年刊的C刊,就意味着一年才出两期,这种多数被学术大咖以组稿的形式给占据,不适合大家投递。此外,还要看期刊面向的读者群,根据对象定制选题。 另一方面,要了解期刊风格和导向。选好期刊后,需要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要充分了解期刊的定位,明确它偏好的研究方法是定量、定性亦或混合研究,研究领域是经济、政治或文化,有针对性地提出合适的选题,以此来提高命中率。(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推荐大家使用Academic Phrasebank(网址为https://www.phrasebank.manchester.ac.uk/),这是专门针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免费语料库,由曼彻斯特大学的John Morley博士创办,他从曼彻斯特大学收录的100多篇研究生论文中总结出了数百个学术写作短语及句型,涵盖各种学科。例如,我们在引用概念时,可以用:According to Smith(2002), X can be defined as follows:“……”。通过使用According to把Smith的观点引用起来,X can be defined as follows就是一个直接引语,用来界定关键性术语,尤其是论文中的主轴式概念。再如句式The term X is relatively a new name for..., commonly referred to as“...”,我们可以在该句中加入自己的内容,比如,“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来说是一个新的名称,通常被认为是……”。此外,在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献时,也要善于总结别人使用过的引用句式。(语言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策略》,专家: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