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第一部分就是Title,即标题或题目。标题要概括全文要旨,要清楚表达出你的主要工作,标题的拟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标题要吸引人,要抓眼球,要有吸引力。第二,标题不宜过长,不宜过短。中文期刊比较合适的标题长度一般为10-15个字,英文一般为12-18个词。第三,切忌抽象空泛,要一语中的。标题一定要能够具体表述出“你的研究工作是什么”,千万不要假大空。第四,切记啰嗦冗长,尽量不用缩略语,少用一些专业的特殊符号。(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第135讲:顶级期刊论文的投稿与发表》,专家:王景鹏)
根据需求的不同,我们在阅读文献时的思路也有所不同。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即泛读和精读。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单纯想了解某个领域的动态,或者扩充这个领域的知识面,或是有哪些关键词等等,那基本上就可以选择泛读。第二个就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当我们了解了某一领域的动态和知识点之后,自己对于其中某一个知识点很感兴趣,想进一步深挖。或者,我们的论文方向已经确定,基本的框架也已经完成,需要用某一篇论文(可能是借鉴,甚至是引用)来完善自己文章的时候,那就一定要精读。这一点必须反复强调,如果我们要引用一篇论文,就必须得精读它,绝不能只看这篇论文的题目和摘要。(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知道水深水浅,做一个综述,就会知道过去是怎么样的,现在研究到哪一步了。很多综述类文章,因为有一定价值,期刊就给发表了。另外,综述让作者知道自己的文章处在什么位置,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综述适用于很多作者,可以说,综述其实就是研究的基础。 综述不是说A、说B、说C、说D,把前面研究的每个人的观点说一遍,而是要去看这个人的观点是怎么形成的,用了什么样的史料,对史料的解读是否准确,通过解读这些信息,怎么论证或者怎么支持他的观点,论证逻辑是否成立。如果只是平铺直叙,这种综述毫无意义。要退后一步,做到“后来居上”,即先弄清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是怎么一步步上来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组合与拆解:如何从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可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家:徐进、杨雄威)
评委要阅读众多的课题申请书,大段的文字肯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我们能绘制图表的,一定要绘制图表。比如在课题申请书的研究框架、内容、思路、计划以及成果部分,都使用图表。很多作者在绘制研究框架和思路图时比较在行,但对于研究现状的梳理以及内容的呈现就可能有点不知所措,这时可以看点介绍思维导图的书,寻找一些灵感。可能每个人因人而异,但是大部分专家评审都比较喜欢看简单明了的图表材料。另外,善用图表可以节约专家评审的时间,让他们找到我们的研究逻辑,让他们更清楚我们是在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摘自“体育学科研素养提升”线上学术讲座《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经验介绍》,专家:陈长洲)
一个选题只是一个topic,或者一个大的方向,我们要把它剖析、分解,把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细分为可以操作、可以解决的“一、二、三”几个子问题,或者是几个更加明确的问题。在提炼关键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针对自己的选题,深入地去把握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关键因素。即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找到最棘手或者最关键的症结问题。第二,关键主体。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确定关键的主体,看清楚这个问题背后什么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角色有哪些,把它们抓出来。第三,关键机理。即思考关键主体背后的关键机理是什么。第四,逻辑框架。即因素、主体和机理之间,到底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逻辑串起来的。(摘自经管专业高校教师高质量SSCI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SSCI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的经验及教训》,专家:王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