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根据参考文献部分中的doi或者文献标题精确定位。第二,使用关键词进行搜索。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方向的关键词去搜索文献。第三,“滚雪球法”(snowballing)。当我们对某一篇论文,或某一个主题的论文感兴趣的时候,可以进一步精读文献,在这一过程当中,留意这篇文献所引用的一些相关论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中,筛选到我们想进一步精读的那些文献。第四,围绕作者本人或其团队去检索。比如,我们可以围绕某位作者的姓名、其个人网页,或是与他发表同一篇论文的合作者(co-author)进行检索,可以搜索出整个团队在这个领域里面做的所有研究及论文。(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摘要(abstract)是概述方法和结果。首先,不要在此处大段叙述你研究工作的意义,“意义”用一句话概括即可。其次,英文摘要长度保持在大约200个单词,无需太短或太长。当然也有些期刊要求写100个单词左右。再次,要突出工作进展和贡献。此外,摘要中尽量不要引用文献。但也有例外,比如,我们也在其他摘要里面看过,确确实实有人在里面引用文献。最后,摘要中尽量避免引述方程、公式。(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第135讲:顶级期刊论文的投稿与发表》,专家:王景鹏)
第一,我们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去关注某个领域中所发表的论文。第二,在充足的时间里,广泛阅读顶刊论文。第三,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了解文章的主线,一般是先读引言部分,然后快速地看一遍图和表。第四,当发现某篇文章中的技术细节我们可能并不懂,在这个时候,就不必花太多时间去深挖它。我们所力求的是,一口气把这篇文章先读完,读完后我们至少知道作者大概是做了什么研究,其中可能用到了某个新的方法。第五,精读论文时注意随时总结收获。第六,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持之以恒。(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第一,切忌忽略前人的进展与作者本人的继承性和创造性。我们的研究工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创新,没有前人的工作基础,我们也不会无缘无故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开展下去。因此一定要介绍前人的研究进展。第二,引言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创新之处等逐一说明。但要注意的是,引言不可重复摘要中的叙述。如果非要写,则需调整表达方式。第三,切忌引言太短。总之,通过引言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深度与学术观点。一些学术专家之所以被称为“学术大牛”,往往是因为他引言写得好。主编经常找“学术大牛”约稿,尤其是约一些综述性的稿件,也正是这个原因。(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第135讲:顶级期刊论文的投稿与发表》,专家:王景鹏)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研究问题是“如何优化协作写作中组员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在看文献的时候可以发现,组员的写作质量不高,尤其是协作写作过程当中的参与度很低。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是我们在看了相关领域内大概十几篇文献之后发现的。同时,已有文献进行了一些教学策略或者是学习分析的反馈。对于已有文章已经做了的这些事情,是否有一些地方是可以借鉴的?这时,我们在进一步精读了其中的一些文献之后,需要进行“找茬”,也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从中判断哪些文章是有优点的,哪些是有缺点的。如果有缺点的话,它到底差在什么地方,我们又应如何优化这些问题。(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