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选题要做到三个结合。首先,选题要和当前国家政策及发展热点相结合。建议大家认认真真学习二十大报告,选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其次,选题要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积累相结合。我们不能看到大家都在研究某个东西,而自己没有相关的研究基础,却还要硬着头皮去做,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坑。最后,选题要和历年的立项项目名单相结合。选题时要考虑学术需求,即要体现出我们所做选题的附加学术价值。现在社科基金的课题本子中,会让我们去陈述一下以往该领域社科基金的研究项目,如果我们的研究较之前的项目没有什么突破,就不具有研究意义,也没法体现创新。(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很多同学写出来的都是构想式的大段的对策建议,这是不可取的。我的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前面论证很详实,数据和资料找得非常充分,写得非常好。可是看到后面,结论部分写了七条启示。我就在想:一个事情能有七条启示吗?这很不容易。再仔细一看,这个启示把什么内容都写了,包括“教师队伍发展”“国家政策”“一流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科学研究” 等等,结论部分不能这么写。总之,要踏踏实实地根据研究结论来写研究建议,从研究结论里面提炼研究建议,不能对研究结论做过度的推论和不合理的概括。(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首先,从数量上来说,不宜过多,三至五个为宜;其次,从内容上来看,一定要严格基于前面“选题依据”部分提到的理论、方法与问题去写;最后,从写作的逻辑顺序来说,先说明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然后解释围绕此研究对象具体从哪几个研究问题展开,最重要的是写清楚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几个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体现出层层递进。(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八不”准则即“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松不紧、不中不西”。 “不大不小”就是选题不要太小,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太大,容易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不长不短”就是指题目一定要明确,核心问题一目了然。一般来说,15-25个字最佳,尽量不要超过30个字,特别是限定词,尽可能只有一个,不要多于2个。“不松不紧”指题目尽量采用中性平缓的表述方式,不要进行批判或者颂扬等。题目当中也不要使用简称,一定要使用规范性的全称。最后还要做到“不中不西”。有的人梳理很多国外学者的观点,想让评审专家以为自己特别关注国外的最新动向。其实这样做并不符合现在的要求,习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本课题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是课题本子中新增的一部分,值得大家去重视。我们应该对至少近五年来国社科同类选题进行梳理,去关注其成果、进展。可能有的人会问,我们看不到已立项的课题本子,也看不到已结题的成果报告,怎么知道他们的研究进展呢?建议大家去课题库里面查一下近3至5年内的已立项同类项目的申请人,然后去知网检索申请人围绕着课题主题发表的论文,就可以了解到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进而找出自己的研究新视角以及想要突破的新进展。(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