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本子写完后,自己多读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多找几个人看一看,就像论文投稿一样。多交流、多讨论是发现和解决问题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对于很多青年学者来说,能够申请到国家课题基金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就像北大一位教授说的:成功申报国家课题基金,是一个学者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的里程碑。但实际上,我们也不要过于着急,开始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时,建议先不要考虑结果导向,先去体验这个过程。在过程中,去培养和训练严谨规范的科研素养,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一般来讲,论文的“研究贡献”需要遵循一定的写作套路和规范。即研究贡献可以通过文献回顾、文献批评来写。比如,开篇讲“研究者多从什么角度来进行研究,但是具体因素关系尚不明确”,存在什么问题,就是对已有文献进行评述,然后对应它们写出作者的研究贡献,“加深了”“拓展了”什么内容。研究贡献其实很好写,翻来覆去就是几个简单的词语,例如“弥补了”“丰富了”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作套路。(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在正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观点的引用。例如在问题的提出部分,每提出一个观点都可以使用引用。这个观点是哪儿来的、问题的重要性是哪儿来的等内容,都要使用引用,要使论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不少同学在硕士论文开题的时候经常会从一个概念开始写,要么说字典上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要么说百度上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们这两点都不用写。写学术论文只要写学术观点就可以了,主要包括“学者们是怎么来说这个问题的、谁说的以及在哪儿说的”等内容。文章一定要有引用,如果一篇文章写了一段话没有任何引用,别人就会觉得你在自说自话,没有说服力。所以一定要注意,在观点阐述的时候要进行引用。文章的引用不怕多,但仍需注意不要大篇幅地完全复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论文框架要按照规范来写,但是在投稿前还是要再回到期刊里,看期刊的要求是什么,也要去看期刊里面已发表相同方法的文章,琢磨人家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方法和套路。例如看已发表的文章通常用什么样的题目,是喜欢用四六句、短句还是点睛之笔的那种,这些一定要琢磨,这就是期刊主编、编辑审稿的一个偏好。然后看文章的结构,例如引言是不是很长,文献回顾部分的文献综述是不是单独列出来的,要根据这个期刊上已发表的多数文章的结构来进行修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若想做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狭义的质性研究,那就不能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对原因的分析上,得透过对现象的描述提炼出一个核心概念,或者是提出一个独特的观点、视角。能否提炼出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狭义的质性研究是否完成。扎根理论是狭义的质性研究里比较经典的方法,其实它和种树一样,根扎下去了,最后的目的在于开花结果,生根发芽都不算达成目的。“开花结果”就是通过扎根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有价值的概念或理论。学术界其实是把扎根理论当成一种提出新理论的方式,即新理论的生长点。因此,狭义的质性研究关键,要看你有没有提炼出核心概念或者新的理论。(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如何进行质性研究》,专家: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