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题目有个性,更容易吸引评委的眼球。例如《长城图像研究》《丝绸之路美术史》等题目看起来就很大气,《三峡影像志:水电工程蓄水淹没背景下的摄影发展史研究(1871-2016)》这个题目先说明研究的是什么,即“三峡影像志”,冒号后面再来个具体的解释,也就是要去研究水电工程蓄水淹没背景下的摄影发展史。通过题目中的时间维度“(1871-2016)”,可以看出来是要研究三峡建设前到建设后巨大的变迁,这样的题目就非常具有冲击力,让人很想继续读里面的内容。如果我们的题目能让评委有这种感受,就成功80%了。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能起一个好题目,那么别的素养也不会太差,人的素养一般是整体性的,某个方面做得好,往往别的方面做得也好。反之,则同样成立。 (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在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盲评”时,专家收到的课题本子是经过筛选的,一般与他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所以他很熟悉这个领域,基本上一看参考文献,大体就知道你看了多少高质量的东西。参考文献质量,能够反映申请者的知识储备和对已有研究的掌握程度。如果参考文献出现以下情况,课题很有可能被淘汰:参考文献陈旧,与申请课题相关的国内外重要文献缺乏,文献级别低等。(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法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姜世波)
很多优秀课题比较常用的命名方法,就是“妙语点题+具体内容”。比如《同源异流 相融共声——世界扬琴体系与多元音乐文化研究》,这个题目起得很好,“同源异流”和“相融共声”这两个词语用作点题,后面呈现具体的研究内容。再比如《开物成务:中国传统设计理论及实践研究》这个题目,这是2022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题目也是采用的这种命名方式。“开物成务”一词出自《易·系辞上》,它的意思是指我们了解传统的造物(事物)之后,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该词语用在这个题目中非常合适,因为后面研究的具体内容,也是从传统设计理论来指导实践。(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通过对比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我们可以发现:十九大强调“以我为主”,偏向独白式,而二十大中谈到“形成同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也即加强我们国际传播的对话能力,这意味着不再独白,而是倾向于与对方进行对话。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选题方向,即通过国别“对比”,来凝练相关选题。比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话语权构建有什么差别?具体来说,中国对于贫困治理话语有什么方案立场,而其他第三世界又如何用语言描述他们的贫困治理?当然也可以对比英美等西方国家,研究他们对于贫困问题的描述。上述研究均不是“以我为主”,而是从“一人独白”转变为“二元对话”。(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语言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姜峰)
“跨界启示”是现在很多人去尝试的一种方式。比如《南戏《琵琶记》多维度英语传播及其中华文化“走出去”启示》,这是一个语言学的人跨界来研究艺术学的东西。另外,《民族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伦理与法律保护研究》这个项目,是法律领域的人跨界研究的。还有《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研究》《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这两个课题,是政治、金融领域的人跨界来研究艺术学领域,而且还是重大项目。很多时候,重大课题往往都是出自于这些跨界研究。当然,我们一般的基金项目也是可以跨界的。(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