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相对较新,因此在研究设计时对混合研究的基本界定和描述是有益的。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单项研究中对定量和定性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定义,来界定混合研究。突出研究者为什么要运用混合研究设计,如是为把相关理解从一种方法扩展到另一种方法,为整合或验证源于不同数据的研究结果。同时要提出,在一个研究方案中,这种“混和”可能出现在一个研究中,也可能出现在多个研究中。还要认识到这种方法有多个不同的称谓,如整合(integrate)、综合(synthesis)、定性与定量方法、多重方法和多重方法论(multimethodology)等,但更多的文献都采用“混合研究”这一称谓。在著作、期刊论文、多种学科和基金项目中,研究者对混合研究的简要讨论日益增长。注意这一研究方式对研究者提出的挑战。其中包括要求研究者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花大量时间对文本和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同时还要求研究者对定性与定量研究非常熟悉。(摘自《混合研究的理论特征与操作步骤》,作者:杨梓艺,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6月20日)
基于当下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或事件也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继而形成“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实践出真知,这一表述虽落于俗套,但在实践中确确实实能够发掘出较有价值的真理,可以让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选题时便能轻松获取框架思路。此外,在一些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中也可挖掘出一些较有深度的理论内容,可谓是“旧事新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拿到一个选题之后,从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所映射的实践或事件的现实性出发,来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机理或是理性机制。这便是“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摘自《C刊思辨论文写作的四种推荐框架》,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8日)
理论框架逻辑上应流畅,故事线索和图表应清晰,一致性和逻辑性也应如此。有时研究者在最后的写作期间,会觉得一两个概念或最终的思想仍然需要完善。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研究者应该去重新阅读自己的备忘录或者之前记录的内容。起始之地是中心类属本身。中心类属必须根据其属性和维度来界定。定义应该来自资料。即使在早先的备忘录或者记录中没有对中心类属进行命名,当分析者回顾这些备忘录时,应该在资料中为该思想找到参考资料,以及它的属性和维度。为了检查内部一致性和逻辑发展,分析者应该站出来,问自己(因为到现在为止分析者还是沉浸在资料中)它们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回去看看有多少已经被建构到框架中。如果仍然不清楚,或者有些地方似乎缺失了,那么分析者应该回到备忘录,整理出线索。分析者很容易从自己的视角,而不是适应受访者的视角看待资料,即使分析者认为自己没有偏见。(摘自《扎根理论方法“理论模型”质量的三步自查》,作者:李月月,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7日)
夯实的行文结构应以中心策划的谋略作为其开端,具体包括:引言、三到五个主要观点、结语。主要观点指的是论文论证的基本成分,是那些像是听众聆听了一堂长达20分钟有关你的研究的会议论文之后,第二天依然记忆犹新的观点。该结构策略首先要体现在正文段落的层面上。一篇理想的论文要以三段或四段引导性段落作为开始,包含四到六段拥有小标题,且其下皆附有正文段落以呈现并解读必要的论据来证明每个主要观点,并以一系列结论段落作为结尾。一旦在引言中陈述了作者自己论点,就不要错过任何一点一滴、一段一段深化论点的机会;尽力为每一个总论点划分出它自身的分论点陈述,为每一段安排一个主题句,使其成为总论点的一个子部分。遵循同样的策略,每个具有小标题的部分都要以具有引言性质的一段开头,以建立该部分的总观点,可能包含三到五个正文段落以陈述各自的分论点,并以能够形成过渡结论的段落结束。在每一个总结性段落的后一部分,都要把行文内容归结到引言部分的关键短语上,从而完成其自身的逻辑循环。(摘自《论文修改的精简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8日)
社会研究常常要打扰人们的生活。当访问者按响门铃或一份问卷寄到手中时,就意味着研究对象将开始一种费时、费力而又不是出于自己要求的活动了。参加社会研究打断了研究对象的正常活动。 社会研究还常常要求人们提供那些甚至不愿同朋友同事谈及的私事,而且此类信息还常常会被传达给对研究对象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人。某些职业,如医生或律师,也要求此类信息,但基本上是为了满足提供信息者的个人利益。社会研究却很难以此为理由。像医学科学家一样,社会科学家只能说他们的研究最终会有益于全人类。 自愿参加的原则有时会直接与科学研究的要求发生冲突。假如实验对象或填写问卷的人都是自愿参加的,概括性可能会受到威胁。因为自愿参加某项研究这一行为本身可能是某种特殊个性的反映,而实验结果就难以概括各种类型的人了。在一个描述性调查中,只有用科学方法抽出的样本中的大多数人都参加了研究,不论是自愿的还是有点不情愿的,研究者才能把样本的调查结果推论到总体。(摘自《社会科学研究的五个伦理问题》,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