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论述研究视角自身的价值,随后话锋一转,指出应用该视角研究特定主题的数量非常匮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主观论述,可以运用自己实地调研的结果,来说明该研究视角的紧迫性,以及该视角对本文的适用性,从而得出自己的研究思路。这一方法适用于已有文献应用某一研究视角研究特定主题的数量较少的情况,但是一旦找到,操作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模板句式为:从XX(本文的研究视角)探讨……(本文研究问题的上层概念),……(该研究视角对本文研究问题的价值)。遗憾的是,从XX(本文的研究视角)系统研究XX(本文研究主题的上层概念)的成果却非常缺乏。在本研究针对XX(本文研究主题的上层概念)的实地调研中,……(实地调研的结果),这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研究视角对本文研究主题的适用性)。……(本文的研究思路)。(摘自《论文前言“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的四种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31日)
对已有研究观点进行文献批评,我们可以从已有研究观点的适用性出发考虑。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大思路:第一,理论观点不适用实践,即已有研究的观点对日常实践问题帮助不大;已有研究的观点并未改善日常教学实践,理论研究效果甚微。第二,国外观点不适用国内,也即国外研究的观点不适用中国情境。因此,作者指出,需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境的理论指导。第三,历史观点不适用现实,也即随着时代发展和现实证据的增加,已有研究观点的解释力逐渐不足,因此需要重新进行研究。(摘自《文献述评的三个视角:9 篇C刊论文的启示》,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29日)
在Booth、Columb和Williams所著的《研究的技巧》(The Craft of Research)一书中,也提到了一切论断性陈述需要符合四个标准:切中要点、有说服力、可支持、可理解。在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中,很多作者存在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例如在“切中要点”这一点上,可能知道某一个文献或事实资料是符合论点的,但是由于自己不擅长如何提炼事实或文献观点,以至于呈现的这一论据似乎与论点关系不大。在“有说服力”和“可支持”这两个方面,有很多作者所呈现的论据可能存在自己的主观论述,从而说服力有所欠缺;也有可能因为论据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不是很高(有可能引用了影响力较小的普通论文或学位论文),也导致了可支持性并不强。在“可理解”上,很多作者还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所提炼的文献观点在语言上较为晦涩抽象,在内容上找不到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者关键词,因此存在表述不清晰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推理过程,进而影响论点的推导。(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综述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6日)
在确定选题之时,就要明确扎根理论的方法是否可以用来研究你所要研究的问题。而方法是否适合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扎根理论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理论,因此需考虑研究问题是否能够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从数据中提炼理论。其次,扎根理论适用于微观层面,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因此,需考虑研究问题是否涉及到研究个人过程、人际间关系及更大的社会过程之间的互惠作用。第三,扎根理论适合于那些存在问题但缺乏解释的研究领域或现象,因此,需考虑研究问题是否缺乏足够的理论解释。(摘自《扎根理论方法使用的七个关键要点》,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21日)
通过“设问”来呈现研究背景,可以提升论文吸引力。这是因为,“设问”可以制造悬念,而“悬念”往往包含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读者看到这样的表述,自然想继续往下阅读,以便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设问”在论文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即“设问”肯定是问读者的,它为读者提供了参与论文互动的渠道。这种“受邀请”的感觉,促使读者更加精力集中地去阅读论文,并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前文提出的问题。 《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7期)一文,就通过适当“设问”来呈现研究背景。具体来说,该文前言开头提到Modigliani和Brumberg的生命周期假说。之后,作者设问:这个假说对于中国是否同样适用呢?由于生命周期假说原本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经济理论,但该文在这里这么一追问,其实就是在质疑该理论的普适性,自然会引起专业读者的阅读兴趣。(摘自《论文开篇“研究背景”吸引编辑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