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很多作者经常会出现为了迎合自己的观点,把文献的内容直接改变的情况。但改述并非易事,很多作者为了避免抄袭而出现了“拼凑型”的改述。因此,为了实现合理“改述”,可以学习以下三个步骤。一是阅读原文——可能要反复去读。如果没有彻底理解原文的意思是不可能对其进行合理改述的。二是把原文本放在一边,在不参照原文的情况下对它进行改述。三是回溯原文,检查一下自己的改述是否曲解了原文的某些内容或重点,是否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 在改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及作者以告知读者这段文字是转述,并非是你自己提出的。为了避免无意抄袭的风险,一些学生喜欢频繁地在文中加入引用,但过度引用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会让你写的东西看上去像拼凑起来的官样文章,也会影响文章整体的流畅性,而本人的声音则会被淹没在无数引号之中。对于那些醒目或原创的内容,你可以把引用单独提出来,这样既能够引人注目,还能创造出一定的戏剧效果,但要注意合理使用。(摘自《如何合理“改述”他人文献观点》,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8日)
在论文写作中,论证就像一场友好对话,在对话中,我们和想象中的读者一起推理一起解决问题。其中读者只有看到基于可靠证据的合理推理之后才会接受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在写作中,必须要回答假想读者的问题,还要代表他们提出问题——就像真实读者一样频繁而尖锐地提问。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想出聪明的修辞手法说服读者接受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目的应该是以此来检验我们的主张,尤其是检验支持该主张的论证。这样在好的论文中,读者能看得到假想对话的痕迹,能看到观点推理的过程。论点可以从以下五个问题的答案中构建。第一,什么是你的主张?第二,有什么理由来支持这个主张?第三,有什么证据来支持这些理由?第四,你如何回应反对的观点和替代的观点?第五,什么原则可使你的理由与主张相关?如果在写作中提出并回答了这五个问题,虽然不能确定读者是否接受我们的主张,但是至少可以令他们更认真地对待且不认为我们的主张很主观。(摘自《合理论证的五个策略》,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3日)
并行推理,通常是指文献梳理过程中引用多条文献,提供不同的观点来论证文献综述中的某一条论断。比如“关于……研究,xx学者认为……;xx学者提出了……;在xx学者看来……”这种推理方式相对简单,很多作者经常使用这种推理形式来展开文献综述,但因为罗列了很多文献,一段话写不完,需要两三段来“堆砌”这些文献,导致文献综述显得冗长且对论文研究问题的推导帮助不大。实际上运用并行推理的同时,需要对文献观点进行整合汇总,从而凝练为一段简洁有力的话。要想做到简洁有力,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只重点梳理与论文研究问题相关的观点,不“面面俱到”;将重点放在与论文研究问题更相关的文献梳理上。第二,不同方面的文献梳理之间需要通过简单的总结评价来进行前后文献的语意衔接,确保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连贯性。(摘自《文献综述的简单写法:一段话写完文献综述》,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1日)
在分析研究问题时,一般要借助相关理论作为框架依据。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也会遇到找不到理论支撑的情况,这个时候便可借助公认经验及其所涉方面思考所需要的框架依据,即从现实经验、生活常识来看,某个问题可能涉及哪些方面,那就把这些方面作为自己分点阐述的具体维度,充当自己的框架依据。以《“以谣辟谣”:政府回应中的特殊现象及其解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这篇论文为例,正文第一部分写的是政府“以谣辟谣”现象的呈现与类别。既然是“现象的呈现与类别”,那么就涉及“类别”是哪几类、怎么分类。这里的“分类”要有说服力,就得提供框架依据,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以谣辟谣”现象是这几类而不是其他几类。这便可以借助公认的已有经验去思考。具体来说,从生活经验的角度看,政府“以谣辟谣”并不是随机偶然地散落于各个公共事件中,而是集中多发于公共政策事件、官员违法违纪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等3个领域。这是谁都无法反驳的事实。据此,就可以围绕上述三个领域,将“以谣辟谣”现象划分为政策议程型、官员庇护型、危机事件型等3种类型。(摘自《思辨论文正文写作的八种推荐框架》,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06日)
扎根理论旨在建构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模型,体现对特定问题的探索性研究。然而在三级编码中各级范畴的提炼,出现主观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论文作者过于强调自己的想法,甚至用自己的想法取代编码资料表达的本意。因此,若要避免主观,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在一开始,就应强调“原始素材”优先,即应多使用上述素材中的现成表述。与此同时,概念范畴的提炼不能只“忠于原文”,还得“紧扣当时时空及主题问题”。一方面,我们提炼概念范畴时不能自己编造,另一方面也不能机械提炼,而应当结合编码资料中的字词反映的现象,思考其背后的理论意蕴,从中抓取里面有价值的内涵信息。此外,特定素材或语句之所以能进入扎根理论的编码环节,是因为它们跟论文的主题或问题直接相关。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紧扣编码资料的“当时时空”去提炼概念范畴,其实就是紧扣论文的主题或问题进行提炼。(摘自《扎根编码范畴提炼避免“主观性”的四种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