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法需要作者通过对各个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分析各个文献的优点和局限性,或是比较不同文献观点之间的异同,进而达到强化文献前后联系的效果,同时凸显出文献梳理的深度,体现出对文献的深层次理解。 例如《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一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作者主要围绕“方剂泡沫测度方法”展开了文献梳理,共梳理了三种方法——指标法、统计检验法、模型法,在这三个方法内部,又添加了一些文献佐证。在添加完文献之后,作者又对每一类测度方法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点评了各类方法的优劣势。再梳理完统计检验法的文献之后,作者又通过比较指出了这一方法的优劣势。且还同时点出了指标法和统计检验法的劣势,进而引出了第三种方法。(摘自《文献综述避免“机械罗列”的四种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8日)
一、在解释共性中引出研究差异。这一写法是指,不管是一致性比较还是创新性比较,所比较的对象都是同一批文献。且这一写法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为了得出“创新性”比较的结果,论文往往“舍近求远”甚至刻意回避“研究差异”,花了很多篇幅先去介绍“一致性比较”,做了充分铺垫后,才交代本文与已有研究的区别。 二、在补充论据澄清结论中强化文献比较。这一写法,有如下几个要点。一是,文献比较体现在澄清结论这一写作过程之中。二是,文献比较与为了澄清结论而补充的那些论据,直接相关。 三、在澄清研究意义中体现文献比较。这一写法是指,在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解释为何具有对应的研究意义时,捎带着给出了文献比较。 四、在回顾研究背景与研究思路中体现文献比较。这一写法是说,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文献比较的结果,有必要在交代比较结果前,先呈现一切有助于文献比较展开的有用信息,做好内容铺垫。(摘自《论文结论“理论贡献”的四个写作模板》,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日)
直截型思路与论文中所涉及到的观点有关。有些论文是对学科领域内的某个观点或某项争议的看法;或者有新的思考,欲提出新的观点。此时在引言部分,则可能会直截了当地呈现所要论证的学界观点或争议点,而后则便于自己提出新的看法。具体的框架可总结为:研究背景、观点介绍、研究思路。 比如在《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清代蒙藏关系在思考—兼论所谓“西藏佛教世界”共同体的成立性问题》这篇论文的引言中,首先,作者直截了当地通过提出国外学者观点的形式引出了研究主题。而后便呈现了两位重要学者的观点。同时,也呈现了我国学者对该观点的“质疑”与纠正。通过正反观点的说明,我们便知围绕学界关于“清代蒙藏关系”的观点以及“西藏佛教世界”共同体的来龙去脉。从而顺畅地引出自己的“新思考”——从新的视角(历史人类学)切入得到新的观点或看法。(摘自《论文引言的四种写作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1日)
这一写法涉及A与B等多个范畴。它先单独介绍A的意义,之后把B置于A中,审视B在A中的特征,最后论述B在A中的实践路径。《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民族艺术研究》2019年第5期)一文的写作框架,就是这样设计的。 该文研究的是“生活化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活世界”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二者的关系属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中,“生活世界”(A)是一种理论,需要对其单独阐释。明确了“生活世界”的意义后,紧接着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审视(A中B),发掘“非遗”的生活世界特征。把“非遗”和“生活世界”放在一起,最终目的是希望落实“非遗生活化”。因此,论文最后需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六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
虚拟民族志也被称为互联网民族志,它遵循了民族志的基本原则,被认为是进行质性研究的一种具体方法及方法论。互联网可以被宽泛地定义为一种沟通的媒介、一个跨越物理边界的场所、一个社会建构的空间。因此,这种媒介既被看作一种质性研究的工具,也被当作质性研究的一个场所,这种做法源自这样一种观察,即当代社会生活的沟通、互动、发生更多是在互联网上。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世界”,民族志研究者必须调整他们的研究方法来反映这种社会变化。(摘自《虚拟民族志及其方法优势》,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