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点指的是对观点优劣、行动过程、行为或立场等做出评价和判断。实际上在其定义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价”“判断”这两个词。在文献综述过程中,并非全都是由其他学者的观点组成,需要有论文作者的“介入”,否则就变成了文献的拼凑,这并非实际意义的文献综述,更遑论对研究问题的推导。因此,价值论点实则就是作者在整理资料阶段所发现的一些规律、特征,这些规律或特征就是作者的评价或判断。在进行文献梳理时,作者将其凝炼地呈现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论点而存在。价值判断要呈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文献梳理的严密逻辑,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对文献梳理观点的把控,以便更好地为研究问题的推导服务。为了证明所做出的评价或者自己的态度是成立的,仍然需要提供“赞成证据”,即表示支持或赞成的证据。(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1日)
论文在写作对策建议时,应直接干脆,避免迂回曲折。这意味着对策建议应聚焦于直接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而不是试图面面俱到,导致主次不分。比如《高等教育政策何以遭遇执行阻滞?——基于“激励-冲突”框架的类型分析》这篇论文,在写作论文时,作者先说明了对策建议是什么,之后用了两句话解释为什么提出这一对策建议。这些解释性内容本身有价值,但结合上下文来看,此处提到的“政府逻辑偏好、共同价值导向、提升高校变革能力”等方面与“完善激励内容”关系不大。 针对上述问题,期刊编辑在返修稿中给出建议“将具体措施进一步写实,不要论为什么干,而要怎么干、如何干”。因此,从发表后的论文来看,作者直接删除了上述解释性内容,直接了当地说明“完善政策激励内容”这一对策建议中,具体包括的内容“其一,应明确……”,确保每一句话都服务于对策建议的阐述。(摘自《论文对策建议写作的五个策略:基于一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内容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25日)
研究者首先需要识别出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分歧点,这些分歧可能源于理论框架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数据分析的争议或是对研究结果的不同解释。随后研究者需要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并非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某一观点,而是基于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考量,对争议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提出新的研究方向,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比如《理解商业模式:基于哲学三角验证的探讨》(《管理学报》,2016年第11期),这篇论文作者提出“商业模式”概念界定存在含混和冲突,然后梳理了与“商业模式”概念相关已有研究观点,之后提出文献批评,虽然此处使用了倒推,但紧接着在后面使用多个引用给出了关键解释。最终,基于这些内容提出了关于“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的个人见解,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摘自《文献综述的六个步骤》,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26日)
在摘要中强调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这一写法的突出特点是,同一句话里面往往牵涉论文摘要的多个基本要素,且在具体表述时,体现出明显的“主观意图”。也就是,每一个要素放在哪句话的哪个位置,其写作意图是非常直接的,并不藏着掖着。特别是,在介绍“方法与过程”中,也捎带着强调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介绍“研究发现”时,将“研究发现”与“研究目的”对应着写,表明研究目的已经达成;在交代“研究价值”,不忘重申论文观点,体现结论观点与研究价值的关联性。可见,后一句话中的摘要要素,是对前一句话摘要要素的进一步确认和佐证,体现出逻辑上的递进性。(摘自《论文摘要的五个写作模板》,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7日)
一级主题是指论文的大主题,二级主题是对一级主题的进一步缩小。从逻辑上说,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既可以同时视为研究主题,也可以把二级主题视为一级主题延伸出的研究问题。由于研究问题是在研究主题基础上延伸得来的,而二级主题又是对一级主题的进一步聚焦,因此,论文标题中同时呈现一组逻辑关系严密的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事实上就相当于同时呈现了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再加上表述研究主题所用的字数,往往比表述一个研究问题所用的字数要少。 比如,《村“两委”选举中派系贿选现象研究》这一标题。从字面上看,上述标题似乎只有研究主题而缺少研究问题。但是,如果注意到这里的研究主题指向的是“派系贿选现象”。而这一现象属于负面的政治现象,我们实际上就能猜到论文实际的研究问题。按照正常的逻辑,面对一个负面的社会现象,论文要研究的往往是该现象的来龙去脉据此,就可以得出该论文研究的是“派系贿选现象”的形成及约束办法。(摘自《核心期刊论文标题拟制的五个技巧》,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