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事在不同的访谈中以几乎相同的面貌出现时,它们可能就提供了一些文化主题。在华盛顿开展的一项研究中,Irene经常听到一个有关税收公平中心(这是一个左翼的智囊机构)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大公司几乎或者完全没有缴税。这个中心用这条信息来奚落议会,促使它采取措施促进税收公平。这个故事带着一些“牧羊人大卫和巨人”的色彩——小政策部门打败了寻找优惠税额的大公司,但是它也包含了一个文化教训,即议会将对这种难堪做出回应。因此,如果你想引发变革,可能就必须让议会难堪,这就是一个为被访者们所共享的主题。 普遍流传的故事中存在的微小差别也可以揭示出一些主题。如果两个被访者重复讲述了同一个故事,但是从中得出了不同的教训或强调了故事的不同部分,这种对比可能就暗示了你想要发展的主题。当你了解了整个故事,发现被访者只讲了其中一部分的时候,你可能就想知道他/她为什么要去掉那部分内容,这将为你核查这个故事提供一些新的见解。(摘自《质性访谈提炼概念主题的方法(三)》,作者:宋转坤,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25日)
“理论冲突+理论进展+文献批评”说的是,前言开头首先抛出一个理论层面的冲突问题,之后介绍相关的理论进展,最后通过文献批评得出研究问题。 比如,《理解商业模式:基于哲学三角验证的探讨》(《管理学报》2016年第11期)一文,作者在前言第一段,指出“近年来,商业模式概念得到管理实践界与叙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之后转折,交代了已有文献存在“概念界定的含混与冲突”。针对上述冲突,作者梳理了学界的已有研究,认为已有研究“缺乏对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基于哲学视角的深层次探讨”。从推导逻辑上说,这属于倒推,但作者在后面紧接着使用多个引用提供了关键解释。比如,“科学哲学可以提供概念工具和框架来反映实践,并有助于理解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更多可选的方式”,最终推导出“本研究从哲学视角出发,借助……哲学思想,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梳理与分析”。(摘自《文献综述发现已有“争议”的九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25日)
解释性论点是为了理解某种观点而提供参考资料框架的一种论断,而能带来解释的论据可以是诸多学者的理论性观点、实证研究结论、统计性数据、现实示例甚至是轶闻趣事等等。从定义中可知,解释性论点是为了“做出解释”而服务,而这种服务是一种框架式服务,可以理解为一种观点的导引。当这一框架性质的论点呈现出来之后,可以进一步综合新的资料,或者呈现事实论点等。因此,解释性论点可以提供联系各个概念或者文献观点的框架。实际上这一论点类型在文献综述中也较为普遍。(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1日)
“政策发问+现实机遇”就是先呈现与论文主题相关的政策内容,之后围绕政策内容进行发问,强调“发问”的普遍关注性,进而凸显论文主题的重要性;最后顺着“政策发问”,交代跟政策导向相关的现实机遇,突出研究的迫切性。 比如,《“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5期)。引言部分,作者先引用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后,顺着上述报告内容,给出“政策发问”:“互联网+”是否能帮助传统企业提升业绩?“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提升业绩的机制与路径又是什么?之后,又列举上市公司年报统计数据,认为“2013年以前,在中国资本市场,较少传统企业实施‘互联网+’;而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年报资料显示,超过1/3的传统企业开始涉足和实施‘互联网+’,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趋势”,重申前面“政策发问”的合理性,强调研究上述问题恰逢其时、十分紧迫。(摘自《论文引言背景导入的五种简单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4日)
从“碎片化”走向系统整合,是撰写理论贡献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要点。使用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客观实际中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全面且系统地归纳信息,分析资料,最终形成理论框架。因此,扎根理论类的论文在阐述理论贡献时,也需要思考,围绕研究问题,学界是否只是注重单一要素/因素的思考,而“我”的观点是否是探寻这些“单一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这些“单一要素”的集合。 如《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理论逻辑: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2期)一文。论文在理论贡献的第一条便提及这一关键点:先说明构建了“多维整合模型”,而后对“现有创业研究”的情况以引用的形式进行了述评,如“单一理论视角”“碎片化描述影响因素”,接着转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即“系统揭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最后顺理成章地说明对于系统研究“中小企业创业成功”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摘自《论文写作“理论创新”的五种写法》,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