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某理论在论文研究问题所属领域是否有使用先例。比如《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这篇文章在引入理论视角时,作者认为,多源流理论在教育领域是适用的,那么自然也适用作者研究的“研究生教育”。 二、提炼论文研究问题的关键词,判断其与理论的适配性。比如《信息不对称理论视域下新高考改革的困境及突破》这篇文章在引入理论视角时,在提出的问题中,关键词包括“媒体宣传”“受众了解程度”等,这些关键词的连接点即是“信息”,作者进而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判断论文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选择更适配的理论。比如《农村家庭“因教致贫”现象解读与政策建议——基于脆弱性理论视角》这篇文章在引入理论视角时,提出“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基于个体层面的静态对比,而较少涉及群体层面的动态分析”,并说明“在群体层面,‘因教致贫’问题的动态形成过程具有较为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之后便引入了脆弱性理论。(摘自《理论与内容“脱节”问题的三个解决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2日)
这里的“历史起源”,主要指的是某一篇文献在某个主题的起源上弄错了。比如,文献X称某一主题起源于某一时期/学科,但可能并不是。这一写法适用于研究,某一概念的起源在学界还未达成共识的问题。 以《“新闻权威”的理论起源、意涵演进与研究延展——一个经典理论的概念史考察》(《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1期)为例。文献梳理部分,该篇论文的作者首先梳理了与“新闻权威”的起源相关的矛盾观点。之后,作者又提到了,“‘新闻权威’在多数研究中的使用往往是作为案例分析前的概念援引,结论旨在强调新闻业转型的复杂与混沌,甚至存在某些路径依赖”。接着,作者又对其概念起源进行了述评;随后,作者又说,“甚至一些前沿的数字新闻学研究将‘新闻权威’视为新闻业保持存在所必需的与行动者之间的最低限度关系,此类理解难以就概念创新有所裨益”。之后,便推导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摘自《文献综述的四个矛盾及其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30日)
找出每一段内部的多重例证,是否有不必要重复。如果有,建议把最好的例证留下来,其余的都可以舍弃。出现多重例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在撰写论文初稿时,很多作者深入钻研资料发现了自认为有着重大意义的诸多细节例证;或是随着论文的研究进展,部分例证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对于有一手经验的作者来说,这些例证都是自己辛苦收集的,能看见甚至听见文字背后的“生命”;但是对于读者或编辑来说,这些例证与其他文字没什么两样,如果一再重复出现,会让他们感到厌烦。 以《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分析》为例。修改之前,在梳理文献时,作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研究,其中每个方面又涉及2-3篇文献观点。而从修改后,作者删减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每个方面的例证观点,各保留了1篇文献,从而实现了缩减字数的目的。(摘自《论文投稿返修时缩减字数的五个策略:基于一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3日)
“裂变”是指,一个对象分解成两个或更多较小对象的过程。将“裂变”迁移到论文写作领域,就是把主题内容分解成两个及更多主题内容。“主题内容裂变式”会强调内容的细化和聚焦。但“主题内容裂变式”的“聚焦”,并不直接借助已有的学术史,而更多诉诸论文作者自己的“逻辑”。它从一个中心主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探索与之相关的多个子主题。通过多角度的探讨,呈现中心主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其典型结构是,一级向二级主题过渡+二级主题界定+主题维度依据+具体维度概述+具体维度分析。其中,“具体维度分析”可以是原因分析、总体影响与个体影响、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等。(摘自《论文写作的五种段落结构》,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30日)
使用扎根理论方法需要聚焦于多样化的样本资料,能够有助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研究问题,增强所生成的理论的深广度,也能够使得理论框架的普适性更强,更具代表性。因此,在阐述理论贡献时,需要站在资料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角度思考,相较于已有研究的资料选择,“我”的论文有没有突破资料的局限?理论框架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例如《你的目的地浪漫吗?——对游客感知视角下目的地浪漫属性的探索性研究》(《旅游学刊》,2029年第12期)一文。该文是对旅游目的地的浪漫属性的研究,涉及到“游客感知视角”,则在资料上选择了“网络平台”中的文本资料,在文本资料所涉及到的目的地类型上涵盖较为全面,包括独家海岛、城市、古镇和自然景区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了访谈而来的一手资料。由此能够看出,此文样本资料较为广泛且丰富。因此,在结论处的三条理论贡献中涉及到了“突破了资料局限”。(摘自《论文写作“理论创新”的五种写法》,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