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有助于发展在多种文化背景下通用的广泛或普遍的概念,它可以揭示文化偏见。如果不跨文化或跨背景地使用一个概念,就很难觉察到隐藏的偏见、假设、价值观。一种文化中的事件和行为的范围,小于全部人类行为的范围。这说明只考察一种文化的社会研究所考虑的社会活动范围有限。当你在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时,隐含的偏见、假设、价值观便会显露出来。 举个例子,希平与阿卜杜勒两位研究人员对婴儿断奶年龄和情绪问题的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希平只考察了美国数据,数据显示婴儿的断奶年龄在5~15个月之间,随着断奶年龄的提高,婴儿的情绪问题会稳步增加。她的结论是断奶年龄晚会导致情绪问题。阿卜杜勒考察了多国数据,发现断奶年龄在5~36个月之间。他发现,在18个月以前,婴儿情绪问题发生率随着断奶年龄的提高而增加;然后会达到顶峰再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阿卜杜勒的结论更加准确:断奶年龄在6~18个月时可能会出现情绪上的问题,早于6个月或晚于18个月都会降低情绪问题发生的概率。希平对关系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她使用的美国婴儿断奶年龄范围较小。(摘自《比较研究的优势和局限》,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18日)
此类前言的形式为:研究主题+历时性梳理+社会影响+持续关注。以《“老公”“老婆”称谓的社会语言学调查》(《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一文为例: 该前言第一段的第一句先就“夫妻称谓语”的重要性做了一个简要概括——“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与文化开放,对大众语言生活的影响”。而“夫妻称谓语”即是本研究的研究主题。之后作者使用三个引用,从陈原到刘俊,简要陈述了两位学者的已有研究,既涉及研究观点(“明确了...”更侧重于观点)也涉及研究内容(“分析...蕴含的...现象”更侧重于内容),前两个引用都早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20世纪90年代......”的表述中,引出“爱人”这一称谓(饶有趣味的是,中西方对这一称谓的理解存在偏差),随后又提及“受港台影视剧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新变化。之后,作者就上述现象又做了一个排比句式的总结(连用四个“不管...还是...”,凸显“夫妻称谓语”变化显时间著性的同时,也自然体现了社会影响,即“不断涌现”“不绝于耳”“仿佛只有...别的词都不得体...”)。由此,再回到学界,就“夫妻称谓”这一研究主题再给出后续的研究进展(“有的...有的...有的...”),以体现持续关注度。结尾句借助徐默凡的已有研究点出“错位问题”。第二段(另起一行),基于上述内容,作者再给出自己的研究框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进行问卷调查,以期通过定量分析......揭示......真实现状,并指出其发展趋势......”。(摘自《论文前言的五个写作模板》,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17日)
尽管批判理论研究不遵循任何一种特定的方法,但其研究设计还是具有以下几个一般化特点的。1.批判理论研究者将研究视为一种政治行为,因为它不仅依赖于价值体系,还挑战了价值体系。批判理论研究倾向于关注权力和统治问题,并且提倡从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些问题。2.批判理论研究者经常关注语言或“隐性法则”,这些隐性法则能够规定什么可以说而什么不可以说;谁能在权威的庇护下说话,而谁只能聆听;谁的社会建构是有效的,而谁的社会建构是错误和不重要的。因此,他们的兴趣在于揭露言论是如何进行社会化和历史化建构的,以及言论是如何支持和维持不平等、压迫和剥削的现状的。3.批判理论研究者经常对实践或思想和行为、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关系感兴趣。一些研究者将对话和批判性反思作为研究过程的一部分,试图揭示参与者中那些未验证的假设,以及人们可能接受的对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的解释方式,这些文化群体是用来压迫人的。这一过程让人们去挑战已有的约束、强制或行为惯性,并且能够提供改变现有关系或结构的方式。(摘自《批判理论研究的概念与特点》,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15日)
一、阅读以找出难题。假如你在思考研究问题时碰到困难,那么就借着阅读来找出研究问题。寻找那些让你感到困惑、似乎不正确或过于简化的观点,寻找其他人忽略或没有继续追查的数据。你甚至可以借用他们的提问方式。二、阅读以提出论证研究需重视原创性。你不一定要做到十分完美的原创,但你所做的是值得被肯定的。然而,研究报告的逻辑很难有原创性可言。因此,使用原始资料的方式并非借用其具体的内容,而是借用其论证的逻辑。三、阅读以寻找证据最常见的査阅原始资料的理由是,找到可作为证据的资料来支持一个观点。当找到证据时,尽可能地将其完整而正确地记录下来,并详述这一原始资料。这不仅是为了取得读者的信任,也是帮助读者找到你所使用的原始资料,让他们自己能够检核此数据。(摘自《学术研究中原始资料的三种用途》,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22日)
“争议特殊性+方法适用性+研究意义”说的是,本身存在一个理论层面的争议问题,但是已有研究的关注点存在偏差,没有从该争议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出发进行思考,所以需要用新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这样操作具有明显的研究意义。 《“体育是什么”:一个概念史的考察》(《体育与科学》2015年第4期)一文,作者基于“争议”推导研究问题时,就采用了上述写法。只是实际表述时,作者打乱了上述要素的先后顺序。他首先说的是“方法适用性”,比如“概念是探究新知识的起点”“对‘概念’演进的历史进行谱系性的考察方式,为学界所认可”。之后说的是“争议特殊性”,即“事实上,通常我们使用某个概念,是因为这个概念能够浓缩我们需要表达的意思,一般也不会顾及这个概念的社会起源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体育概念则不然,体育一词,作为概念是解释和说明体育现实现象和特征的,也是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概括”,指出“体育是什么”需要在历史语境中寻找。再往后,写的是研究意义(当然,里面也包含文献批评),“观照当下,体育学界热衷于体育经济与教育问题的研究,少有对体育本源问题的追问与探索,但作为一门学科,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而推导出研究问题。(摘自《文献综述发现已有“争议”的九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