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类”的思路是实证论文摘要最后一句话的典型写法。这一写法就是作者可以在摘要最后一句话,先论述本文的理论价值/意义,再论述本文的实践价值/意义。该写法相对比较简单,作者只需要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结果,找到符合自己论文内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之后展开论述即可。这里的“理论价值”指的是对已有理论的潜在价值。比如澄清概念、揭示机制、构建指标、纠正观点、补充资料等;“实践价值”指的是对已有实践的潜在价值。内容上可以从什么内容(国家、社会政府、行业/产业/机构/企业等)、有什么用(能解决这些主体遇到的什么难题)、为什么有用等去写。(摘自《实证论文摘要最后一句话的五种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3月09日)
价值论点指的是对观点优劣、行动过程、行为或立场等做出评价和判断。实际上在价值论点的定义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价”“判断”这两个词。综上可知,价值论点就是作者在整理资料阶段所发现的一些规律、特征,这些规律或特征就是作者的评价或判断。 在文献综述并非全都是由其他学者的观点组成,需要有论文作者的“介入”,否则就变成了文献的拼凑,这并非实际意义的文献综述。因此在进行文献梳理时,作者的评价或判断就较为重要,可以将其凝炼地呈现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论点而存在。价值判断呈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文献梳理的严密逻辑,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对文献梳理观点的把控,以便更好地为研究问题的推导服务。(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1日)
研究方法革新维度是很多作者都能想到的一种写法。即批评已有研究存在方法局限,过于依赖思辨或量化方法,而忽视了质性方法的重要性。强调超越传统研究方法,倡导采用扎根理论等质性方法。比如,《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16位教师学习者的扎根理论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第4期)一文,认为已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还多以文献整理和理论思辨为主,虽有实证研究,但缺少借助观察、访谈等深入现场的质性研究范式”,这就是从方法维度展开批评。不过,该文在这里没有干巴巴地只说“思辨研究不好”,而是强调质性研究的方法优势,即“借助观察、访谈等深入现场”。因为它研究的是“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而这涉及广大师生的背景条件、内心体验。相比单纯靠整理文献做思辨研究,深入现场做观察、访谈的扎根研究,更能走进师生的“内心”,因此可以“方法革新”角度开展文献批评。(摘自《文献述评的五个维度:以五篇C刊扎根理论论文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03日)
要想研究特定现象的复杂性与多维度,关注其发展过程,就得设法构建更加系统的理论模型。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得注重不同学科和领域间理论的整合,倡导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以促进研究的全面性和连贯性。据此,扎根研究的文献批评可以强调指出已有研究过于分散,而需要从整体层面做出整合。 以《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这篇论文为例,该文认为“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结果上,对演化过程的关注较少,且将演化动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串联的研究更少”。其中,前半句侧重交代已有研究缺少对“演化过程”的关注,该文继续说“进行串联的研究更少。鉴于此,本研究从整体视角出发研究”,这里既是说“已有研究没有同时把演化动因、过程和结果放在一起研究”,也是说自己不仅要研究“过程”,而且要从整体视角出发,把“演化动因、过程和结果”串联在一起,对风险投资网络的已有知识体系做出整合。(摘自《文献述评的五个维度:以五篇C刊扎根理论论文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3日)
重新组织结论以缩减论文字数,是个可行的策略。这主要因为结论部分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因为它涉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总结,而不是严格的数据呈现。因此,通过精炼语言和聚焦于最关键的结论,可以在不牺牲核心信息的情况下缩减字数。 以《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分析》发表前后修改的内容为例。期刊编辑在该论文的退修意见中提到“结论部分还是不够清晰,要紧扣您的研究问题。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建议删掉,不做自我评价,而是融入研究结论中去,转换一下表述方式。结论部分最好做到层次清晰。”参考该意见,作者对原来的(1)(2)(3)(4)条结论进行了整合,将其串联为一段话,并删除了理论贡献的内容,从而有效控制了字数。(摘自《论文投稿返修时缩减字数的五个策略:基于一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