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审稿意见,作者不应该想当然地按着自己的思路来理解审稿人的意见。审稿人的思维方式与作者是不一样的。作者是证明,审稿人是质疑。审稿人和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占有资料的程度都有区别。因此,作者应该多换几个角度来审视,努力找到审稿人这样理解或提问的理由,针对问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来解释,顺着审稿人的思路来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来界定问题,从而转到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上来。单纯从作者的角度阐述为什么,审稿人有时会难以理解你的思路和角度。(摘自《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著者:赵大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1版)
研究发问不应停留在事实层面,还要能够追问问题背后的意义,暂时搁置现实问题,而专注于现实问题背后的理论回答。假如能够将这一类型的问题做理论性的系统回答,解决对策也就自然而然。要关注现实问题,习惯使用政策性问题作为研究发问。例如“怎么才能让‘钉子户’不上访?”,问得很有现实意义,但它不是好的学术问题,因为它没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学术研究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揭示社会因果机制。为了获得这类问题的学术答案,可以这样问:“‘钉子户’上访的社会动力机制是什么?”(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核心期刊论文的生产过程》专家:刘西川)
不管是在论文处理的什么环节上,只要还没有确定被录用,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尽量避免给审稿人或编辑提供退稿的理由。一旦被抓到退稿的理由,那么也就是论文终止审查的时刻,包括以前作者留给编辑的印象也会成为编辑评价问题严重性的标准。如何做到不给退稿留下借口,那就应该做到让审稿人和编辑:看上去对,读起来顺,想一想信。(摘自《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著者:赵大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1版)
我们在学习借鉴他人的文章时,不要用崇拜心理去阅读,即便这篇论文写得非常好,但仔细看,它可能还是会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人无完人”。我们不用把别人的论文看得高高在上,如果跟着别人的思路走,那就没有自己的创新点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5篇C刊论文作者分享:基于核心期刊偏好的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专家:何义珠)
方法论(Methodology)是关于方法的方法,它是一系列有关方法的理论与学说,是抽象的、概括的“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是方法选择的价值、规范和标准问题,它涉及什么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其理论根据是什么,资料获取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解释,如何确定众多具体方法的评价体系,等等。(摘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著者:林聚任,刘玉安,泥安儒,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