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碎片化地去堆砌语句,要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逻辑推理,也就是说我们得出某个观点,那一定是基于很多方面的论据来论证和推理的,而不是把很多人的话堆砌到里面去,那就不是学术论文,而是记流水账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2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选题“三问”、写作经验与投稿注意事项》,专家:翟桐)
当遇到大的题目时,可由以下几点作为考量缩减范围因素: 第一,由问题某一特殊的面加以申述。 第二,将题目限定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 第三,从某一特殊事件看此问题 第四,将以上三点因素合并讨论。 以上四种办法都可将一个大的题目局限缩小至某个层次,乃至于某一范围中,而加以特定的研究。如果能因此而有所成就,这篇论文也就很有价值。(摘自《如何写学术论文(最新版)》,作者:宋楚瑜,北京大学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做学术研究,实际上是很苦很累的工作,有时候为了找资料,要花很久的时间,在我们的投入和产出不一定成正比的时候,难免有些人就想要走捷径,但是,捷径是不能走的,因为所发表出来的学术论文或者科研成果,都是与我们相伴终生的。万一哪天“东窗事发”,是永远都洗不掉的“污点”,严重影响个人学术信誉。所以说,一定不能抄袭二手的文献,要直接引用原文。尤其对于做纯理论研究的,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引用,觉得出不了错,没什么大问题,但在编辑或者评审专家看来,这是非常不专业的体现,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2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选题“三问”、写作经验与投稿注意事项》,专家:翟桐)
学术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固然在探讨新的知识,开辟新的学术领域。但是,我们必须量力而为,否则“眼高手低”,一定无所成就。因此,原则上宜避免高度技术性的题目,除非是少数专家的研究报告,否则一位普通物理系的学生,写一篇有关“J粒子的发现与影响”的论文,充其量只是拾人牙慧,或是一些肤浅的心得罢了。对于初学者,这就是吃力而不讨好的研究工作,也非恰当的选择。(摘自《如何写学术论文(最新版)》,作者:宋楚瑜,北京大学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文献梳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前人已有的研究中寻求突破口,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前人论述的一些局限,或者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也就是说可以找出还有哪些地方有研究的空间,然后我们去研究。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创新所在。(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2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选题“三问”、写作经验与投稿注意事项》,专家: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