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的过渡就是论文意思的过渡。通常,一个段落有一个中心句,也就是有一个中心意思。段落过渡得好,通篇行文流畅,文章的逻辑性强,而且层次分明有节奏感。段落的过渡常常借助于文字的承启作用,如“综上所述”、“由上可知”、“这种方法”、“其次”、“再次”以及重复上一段落结尾的语句等,但是,段落过渡主要应当琢磨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或者按认识的层次逐一展开,或者按照研究、实验、计算的过程依次阐述。总之,要有逻辑性。在拟写提纲或提炼中心句时就要考虑文章各个段落的过渡。(摘自《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著者:周新年,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我们所有的论证都要围绕着研究的目标来展开,我们想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那么我们找的材料、数据、史料、文献、事实案例,都要紧紧围绕着我们的目标。不能为凑字数而去写,不是说一定要写个一两万字,文章的字数并不决定文章水平的高低,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2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选题“三问”、写作经验与投稿注意事项》,专家:翟桐)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灵魂,就是把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系统化,并加以索、研究,它可以是推翻某一学科领域中某些旧观点,提出新的见解;也可以是把分散的材料系统化,用新观点和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还可以在某个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陈述新的见解和主张,传播科学知识,表述科学观点。科学在揭开自然与社会的奥秘的同时,又为人类适应、利用规律。改变旧环境与创造新世界提供对策和措施。(摘自《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著者:周新年,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方法、模型,有时候我们很难去创新,做模型类的文章,它就是“得数据者得天下”。其实模型类的文章很好写,我们把数据搜集到,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之后,直接给数据套模型,得出结果并予以分析,在结果的基础上提炼结论,一篇文章也就出来了。这对年轻的学者,尤其刚刚读博士或是刚参加工作的学者来说,用数据模型可能会好一点。当然,也有一些学科无法去用,比如文学类、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等,但是,像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这一类的学科,用数据模型,反倒文章比较好发一些。(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2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选题“三问”、写作经验与投稿注意事项》,专家:翟桐)
判断作品究竟是否与我们的题目发生直接关系,或者只是沾一点边而已。(1)阅读该书的序文,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宗旨,以及想要研究的范围是否与我们直接有关?(2)查阅该书的目次表和索引内容。(3)在全书或全文中抽样看几页,是否与我们所要讨论的主题相契合?(摘自《如何写学术论文(最新版)》,作者:宋楚瑜,北京大学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