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是指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即认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其主要特点不在于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因此,扎根理论被称为“定性革命”的先声。(摘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著者:林聚任,刘玉安,泥安儒,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2版)
论文是最讲究逻辑的文体,好的文章各个部分都是紧扣主题的。题目是文章的第一导航,从题目到摘要到标题再到正文文字,其实都是围绕着研究主题来展开的,而这些就需要我们在思路设计环节好好地斟酌,对各章节的内容和段落的核心观点进行凝练,从而保证文章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从选题到投稿: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过程与要点》专家:唐超)
学者们在写作时必须组织材料,足够清楚地表达一个观点,以便让读者明白他们的推理并接受其结论。当他们觉得只有找到那一个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当他们觉得所写的每一篇论文都有一个预先设定的结构而他们必须找到这种结构时,他们就把这项工作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当他们觉得有许多种有效的方式可以表达一些东西,而他们的工作仅仅是选择其中的一种并加以贯彻,以便让读者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那他们又把问题简单化了。(摘自《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与技巧:如何撰写论文和著作(第二版)》,作者:[美]贝克尔(Becker,H.s),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我们在写作过程当中比较常犯的错误就是忽略思路设计,做完选题立马就急急忙忙地进入到论文正文部分的写作。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常有写着写着就跑题的情况发生,这其实跟作者没有做好思路设计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论文的写作顺序应该是先确定选题,然后进行思路设计,最后再进行正文写作。但很多作者往往容易忽略思路设计这一环节,因此导致文章的内容和题目脱节,存在文不对题的现象。实际上,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作者需要反复推敲,用力最多的应该是思路设计。如果我们把思路设计好了,剩下的工作只是往里面填内容(数据、文字、图表等)就行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思路设计可以反映出全文的一个主题和线索。(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从选题到投稿: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过程与要点》专家:唐超)
我们应该积极追求学术论文的创造性,为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必须意识到,一篇学术论文的创造性是比较有限的,相对的。如果把学术论文的创造性看得过重,以致窒息了自己开展学术研究的勇气,那么这也是没有必要的。至于大学生的学术论文更不宜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大学生的学术论文,只要能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所作出的结论进行实事求是的补充和修订,或是加以辩护或否定,而且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都应予以肯定。只要观点正确,材料上有新的发现,论证上有新的发展,选题上有新的角度,或是在认识上比前人有新的提高,就应该受到称赞。(摘自:《学术论文写作通鉴》,著者:陶富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