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可以去做一些相关性的实践。当然,这种实践并不一定是完全正规的,比如,偏要到某一个地方开展问卷调查。其实也可以做一种非正规的调查,比如,我们突然间到某一个地方,找一些老乡或者是居民,跟他们聊天,在与这些相关人员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可能就会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一个相关的选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与同事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博士所在的单位,还是到当老师之后的所在单位,我们与同事几乎是同属于一个大的学科,而我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么,旁观者清,其他人会根据他们的研究经历、研究经验来说出我们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不足),这样能进一步深化我们的研究基础,进而把整个研究深入下去。再有,要与导师交流,对我们的人生而言,导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人物。他对某些领域有非常多的研究经验,而我们的研究方向多是延续导师的。还有,要与学术前辈保持沟通,一定要抓准时间,跟“大牛式”的人物来沟通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要怕被嘲笑。另外,我们同行之间,还可以交流一些学术心得,在互动中,很多内容都会有所长进。除此之外,经常开办“读书会”,就如何做学术,如何做调研,如何发表文章等问题展开探讨、交流,在这样的一个大集体、大环境当中,自然而然就会受到熏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兴趣点就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长期关注于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并愿意花费时间去钻研,那么兴趣点才会慢慢培养起来。不可能说每一个人刚开始的时候,就对某一问题感兴趣,之后一直能研究下去,这种非常少。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长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某一兴趣点。所以说,要保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我们不仅要把问题聚焦到某一方面,而且我们把这个方面进一步扩大,把它的领域和范围扩大,进而使关注面广阔一点。比如说,研究社会组织是我们的一个兴趣点,那么我们可以把社会组织拓展到服务人才、服务资源、竞争、政社关系等方面,这样我们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矛盾性就出来了。由此,论文的选题可能就逐渐地浮出水面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首先是我们的政策热点。将政策与专业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比如我是研究养老服务的,与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相结合,像四中全会提出来养老服务要居家和社区相结合,康养医养相融合等等,这些就可能是未来我们国家在相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或者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的一个主要方向,那么就与我的专业方向结合起来。还有一只方式就是研究热点问题,我们要关注一下中国期刊网上有关主题的研究。比如,登入中国知网,通过“高级搜索”搜素相关的主题,以“养老服务”为例,通过选取“发表年度”,点击“可视化”,能够让我们明确自己所研究的到底是不是研究热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