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人有一种传统的理解——写作是研究发现、研究结果的表达,因此从过程上应是“先研究后写作”。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我们会在论文写作之前做大量准备工作,主要是与文献相关的一系列工作,如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这种“先研究后写作”的观念(或印象)早已约定俗成,进而将论文写作认为是研究之后的附属产物。(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
选题首先要确定研究方向,之后我们要进行广泛阅读文献。同时寻找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变量或关系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别人最近发表的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来修改变量或者调整关系等。将研究问题放在现实的社会中寻找,可以导出选题的背景,以此证明选题是有意义、能够务实的,而不是脱离于实际的。再有,通过广泛阅读和梳理文献论证,去验证我们的选题是否蕴含创新点,进而设计一个可以准确表达突出研究主题和创新点的题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一级编码又被称之为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研究者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也就是说没有固有成见,我们做研究是不需要有假说的,我们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所有的资料按照本身所呈现的状态去进行编码。编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资料当中发现类属,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以及类属化。开放式编码是整个编码过程中的第一步,我们直接用来分析自己原始的数据。二级编码又被称之为关联式编码或说是轴心编码(Axial Coding).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发现类属之间的各种关联,一级编码把类属找到,之后,我们去看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是什么。三级编码又被称之为核心式编码或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具体到我们的文章当中,其实就是提出我们的故事线,以及构建我们的一个理论模型。(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这是文献综述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背景式综述就是在研究一个问题时,要把我们这个研究问题的大背景展示出来。通过文献梳理,了解该研究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和位置,读者可以从背景式综述中看到该研究问题与前期研究的相关性,并了解到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扎根理论不仅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它还是整个质性研究的一个方法论。之所以说它如此重要,是因为在整个科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普遍以量化研究为主,大家觉得研究的数据收集阶段和分析阶段是分离的,质性研究只是一个更加“严格”的量化研究的前提步骤,质性研究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质性研究因其主观性无法避免被视为印象主义的、非系统化的研究。但扎根理论的提出,打破了先前这一固有观点。正因它的出现才使得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最重要的是,扎根理论的存在证明了质性研究也是能产生理论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