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研究后写作”观念里的“厚积薄发”,其中“厚积”不是只读不写,而很多人把“厚积”理解成了大量的阅读,只侧重于文献。如果从“写作即研究,研究即写作”来看,“厚积”就不单单是大量阅读,还包括大量写作。比如写上十几篇论文,然后有一两篇高质量的论文,从这一角度理解,“厚积”是量多,“薄发”是质高,这种“厚积薄发”与先前理解的就存在明显差异了。从“厚积”到“薄发”有两种路径:第一种路径就是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研究;第二种路径就是大量的写作。如果我们真正的认同第三种观念(“写作即研究,研究即写作”),那么前面两种观念,其实它们是不矛盾的,都是为了“薄发”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只是“厚积”的路径不一样。(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
学术论文写作的“4P”策略即计划、问题、价值与劝服。其中,计划排在第一位,这是写作入门的开端。我们先要有陈述某件事或某个现象的计划,再从这个计划中找到一个小问题,要阐述我们的问题是能够吸引人的,展示具有一定价值的东西,进而要论证这一系列具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把读者、审稿人或者是听报告的人说服。换言之我们先要明白自己需要写什么,我们写作只有一个主要目的或者是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多个中心论点,那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别人是不清楚的,这是不行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假如写作与研究是一回事,我们还需考虑论文的质量与时间投入有无关系,即投入较多的时间是否有较好的产出,或者说时间投入不足,产出是否会变差。在考虑研究、写作两者谁先谁后的时候,其实潜在的假设是时间的投入问题,并非量的投入问题。以“先研究后写作”这种观念为例,我们更多地强调研究投入的时间,比如先研究一个小时,然后就开始写作,这种方式是不是也算“先研究后写作”,但是这种方式感觉跟我们强调的“先研究后写作”又不一样,而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需要反思:它和时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
我们之所以要写论文,原因可以归为三点:一是求学或者工作的需要;二是一种“学术比武”,比如,我们有一个好的想法或者思路,要通过论文写作把它表达出来;三是知识的创新和生产,目前我们大部分的知识它都是在书面上呈现的,如果我们有一些新的知识,就要把这个知识给呈现给外界所认知,所以我们要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先写作后研究”与“先研究与写作”这两种看似相对立的观念,我们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但若是两种观念都接受,反而更加剧了在论文写作上的困惑。这时脑海里仿佛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告诉我们要多读文献但还得快写论文;一个告诉我们快写论文但也得多读文献。两种观念的纠结撕扯很容易影响论文写作。如果只接受其中一种观念,可能就没有那么焦虑了。比如“先研究后写作”,排除外在的环境,针对论文本身而言,没有“厚积薄发”,论文发表不了,是很正常的;再如“先写作后研究”,因为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也能接受论文发表不了。无论哪种,在心理上相对会释然很多。(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