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几句话来说,我们从撰写论文到发表论文需经过三个不同的“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重。作为(年轻的)老师,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过程当中,怎么去选取我们的研究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去选题,如何去撰写论文……这些真的是一个让人非常痛苦的过程。也就是说,虽知前途一片光明,但却不知路在何方,更别说漆黑的夜晚,更是无助又彷徨。此刻转身回望,不明觉厉,真真是一入学术深似海,此时此刻已无归途,硬着头皮也得朝着原有的这条路继续往前走。经历过这个迷茫的过程,大家自然就会觉得“昨夜西风凋碧树”这番话,一点都不矫情,而是感同身受。我觉得如果年轻的学者能把怎么去找到研究的方向,怎么去进行我们论文的选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的路就好走得多。所以这是第一重境界,前路漫漫而不知道我们的研究方向在哪里。(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要让我们自己的选题(题目)能够发表在C刊上,应注意从自己的专业实际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论文题目,或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状况来确定自己论文的题目。这就是选题的可行性原则。选题应小而具体,新颖而有深度,需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者是现实的意义。另外,论文选题不仅要符合基本学术规范,而且应具实质内容。单就艺术与设计学科而言,目前国内C刊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装饰》期刊。这本期刊的要求是什么?一是问题意识要强,具有启发性;二是材料珍贵,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三是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新颖,或者说思考系统深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我们在发表论文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然后我们要去“看病”,“医院”里有很多国家级、省部级专家,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方案,各有各的“治疗手段”,但那些跟目前我们自身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太大关系,反倒让人觉得虚无缥缈。与之相反,假如将我们(“病人”们)安置在一个“大房间”,“病友”与“病友”之间相互探讨病情,也就不存在太多隔阂。恰恰这个时候,可能有个“病友”正好有一个偏方能够立刻对我产生作用,被我采纳并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要面临的“痛苦”,缓解了“症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所谓抓移植,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引用或渗透到我们所研究的领域。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可行性,即我们是否可以完成这样的一个选题。这个问题其实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在做选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我们需要哪些知识、需要哪些设备,再就是有没有对自己的研究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估,要考虑到自己所具备的条件是否能完成选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开玩笑地说,读好文犹如看美女,同样可以令人赏心悦目。通常我们看美女第一眼,首先看到的是她的脸庞,这是她的外表。同理,评价论文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它的题目。很多时候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可能只是看了论文的题目,就决定了这篇论文的命运。拿“招聘”来做类比,很多应聘者会非常认真地写个人简历,有的甚至用彩色打印。而人力资源部门在审核的时候可能仅仅十几秒就决定了应聘者是否能进入下一轮的测试,如此短暂的时间,他们看的应该不是简历纸张的颜色,而是内容中的“亮点”,也就是能打动人的关键信息点。同样的,一篇学术论文,最关键的要点(之一)就是题目。由此说,论文的题目不是随随便便起的,通过(好的)题目名称,我们是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作者研究对象是什么以及要解决怎样的问题,甚至于是否有热点的对象、概念,是否包含前沿理论、方法,都是可以通过论文的题目看到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