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题目不是随随便便起的。通过(好的)题目名称,我们是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作者研究对象是什么以及要解决怎样的问题,甚至于是否有热点的对象、概念,是否包含前沿理论、方法,都是可以通过论文的题目看到的。无论硕士还是博士,甚至很多学校的本科(毕业)都要撰写论文,其中都会有一项工作叫开题报告(也很重要),通过开题能够把我们将要撰写论文的题目确定下来。所以每次在开题答辩的时候,我一贯的观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要高一些,比最终的答辩要求还要高。很多同学一开始不理解,后来就慢慢明白了,因为题目定得不好,将来论文就算是写完了,也存在“先天畸形”的重大隐患,一旦最后答辩被专家提出来,很可能整篇论文都不成立了,到那时是非常痛苦的。由此说,把论文的题目起好是非常关键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文献综述的质量,体现着笔者对研究领域是否了解深刻。同时,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也是评委重点要看的内容。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总结、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大家注意把“(树)主干”找到,梳理出来,目的是为了确定我们所在的“分支”是从哪里开始生长的,或是在某一“主干”上的哪个点。对于这个点,笔者在做文献综述时一定要梳理出来,即当前的问题点在哪儿、现在的研究在哪一块儿还存在缺陷或者是存在问题的,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开玩笑地说,读好文犹如看美女,同样可以令人赏心悦目。一般情况下,我们看美女第一眼,首先看到的是她的脸庞,这是她的外表。同理,好论文首先评价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这篇论文的题目。很多时候,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可能只是看了我们论文的题目,就已经决定这篇论文的命运。拿“招聘”来做类比,很多应聘者会非常认真地写个人简历,有的甚至用彩色打印,而人力资部门很可能仅仅用了十几秒就决定了该应聘者是否能进入下一轮的测试。那如此短的时间,他们看的是什么?应该不是简历纸张的颜色,而是内容中的“亮点”,也就是能打动人的关键点(信息)。同样地,一篇学术论文,最关键的要点(之一)就是题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所谓的“文献综述”,“综”是对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它使材料更加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综”并不难,笔者把文献收集起来,然后列到开题报告里就可以。但是,评审(他们)更加看重的不是“综”的部分,而是笔者对文献进行客观深入且全面系统的论述。只有在经历“述”之后,才能知道关于我们选题之前,前人都做了些什么、我们的研究是扎根在哪一块“土地”上的。打比方说,可以把我们的研究题目理解成为一块“小树枝”,那这块“小树枝”它是长在哪一棵“树”的哪个“主干”上面的?做文献综述的目的就是需要我们将所依附的“主干”展现出来,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整个研究是架构在一个很强的研究基础上的。不然,我们的研究就是虚无缥缈的研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一是进行“病友”间的探讨。意即“病人”之间来探讨“病情”,包括我的导师、同门、学生,我们经常会聚在一起或者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并没有谁指导谁、谁提点谁,而是大家像“头脑风暴”一样互相借鉴,互相找出对方论文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很容易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大家进步也会非常快。二是“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就是一定要多看文献。这里的“看”不是简单地读。大多年轻人会用一些电脑的软件来进行文献的阅读、处理,就像读课本去学某个知识一样,仔仔细细地去抠,但是我们会发现往往这种方式下其论文撰写的进步程度并不是特别明显。实际上,我们在读论文的过程中重点要看什么?这里有一个词说叫做“模仿”。众所周知,日本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我在研究日本创新能力的过程当中,阅读过一本名叫《模仿艺术》的书,一个创新性很强的国家,同样也很看重模仿。借此说来,“模仿”也是我们迅速完成一篇论文,并促使我们实现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最有效手段。(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