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知识上,定性研究的知识是由社会文化所构建的,具有局部性和地区性,受社会文化影响。例如,用“民族志”的方式研究某个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形态,这就是一个传统的质性研究问题,而定量研究与情境无关,不受研究者主观意志转移。比如什么样的色彩可以让养老院的老人产生幸福感,这种就无关情境,需要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手段上,质性研究包括语言、图像、描述分析,定量研究则包括数字、计算、统计分析。就研究方法来说,质性研究方法(在艺术设计领域)有民族志、参与式观察、田野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有问卷法、实验法等等。在分析方式上,质性研究多是采用归纳方法,它的基本逻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解释性的分析,而定量研究多是用演绎法、量化分析,它研究的目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普遍性的分析。(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实话讲,撰写摘要其实是要多花费一些精力的,它不是简单把文中的几个字、几句话拼凑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摘要,而是相当于一篇短论文,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举例来说,有些(学术)国际会议,它不需要我们提供全文,它只让与会者提供论文的摘要,发表摘要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小的摘要其实就相当于论文的极致缩减版,它要非常精炼、概括。可能论文中具体的方法、模型不用详尽地展开,但论文中的核心内容一定要在摘要中体现出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就研究目的来看,质性研究基于复杂的社会想象,寻找解释性理解。而定量研究则是寻求普遍规律。例如,要研究人工智能对传统UI设计有什么影响,就需要有一个解释性的理解,那就要用质性的方法去研究。而要研究色彩对认知障碍的儿童有什么影响,需要得到一个普遍性的规律,那就要用到一些定量的方法,比如问卷、利用眼动仪采集信息等。就研究问题来看,质性研究更强调在过程当中产生问题,需要不断修正,并且一般研究特殊性的问题、过程性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而定量研究是事先确定,然后提出假设进行证伪,一般是研究概括性问题、差异性问题、推断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研究问题确定之后,再决定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作者们要把研究内容(论文信息)充分地表达出来。在撰写摘要时,可以按照套路来写。比如,分成三段,每一段到底写什么内容,其中都是有规律的。每部分内容最好写成几句话、每句话大体多少字,这也是可以量化的。当然,有人会说这种方法太过教条,好像不是高水平的表现。但是,一旦按这个方法去做,能让论文迅速达到一定标准(层次),然后被录用,进而解决作者们在读硕、读博,被要求发小论文的棘手问题,或缓解年轻学者刚刚步入高校、研究机构面临评职称的压力。我们知道,就省部级项目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的论文做支撑,那是很难拿下的。而拿项目的前提是,得有论文作为基础。那么,面对发表论文,最直接、最简单的模仿内容(之一)就是要把摘要打磨好,这是非常关键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一、瞄准主流。瞄准主流的期刊,就艺术与设计学科而言,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主要有《装饰》《南艺学报》《艺术百家》等,多看核心期刊的文章,就会知道该领域当今研究的主流是什么。如果对自己要求更高,还可以看一下国际期刊SCI和SSCI,看看这些期刊上的文章如何。二、随时整理。对文献进行分类,在我们收集的文献中,文献综述部分肯定很多,且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因此,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需要对文献及时整理,可借助一些管理类的软件进行辅助整理。三、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这是一个比较高级的技巧,按照研究领域、研究门类给文献做分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做研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问题。假如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更能体现出针对性。做文献综述就像是在丛林之中开辟一个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指向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样子的道路是最简短、最省事、最有效的。我们的头脑要时刻清醒,明确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研究。针对这方面,前人都做了哪些研究,目前是否存在一些问题或者不足,我们又要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把这些弄清楚,文献综述做起来效率就会提高很多。(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