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不同社会热点的共性与异质性因素,从中总结不同社会热点的联系、区别以及与自己研究主题间的关联,从而总结和探讨具有学理性的规律。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视角下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比较研究》一文为例,其研究对象是“生态效率的比较”,限定范围是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而这两个限定范围都符合了现在的重大经济战略。横向对比来看,二者其实是不对等的,前者强调经济层面,后者强调生态层面。而从空间角度看,二者又有一定的共性可进行比较。其实,横向对比联想,可以简化成甲乙(或AB)两方。要运用这种方法,前提是二者在性质、内涵、特征、功能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如上文中所涉及长江、黄河,都是大江大河,一个侧重经济带,一个侧重自然人文范畴,看似没有什么可比较性。但是,文章的落脚点在于生态效率,二者是有可比性的。另外,甲乙两方应都是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性问题,其对比研究的对象并非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经过一定的研究方能得出,研究对象是二者的共性或关联之处,且属于研究领域范围内的,一旦超出则无法驾驭。(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
课程思政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只是说法不一样,做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欧美一些国家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通识课程里,或者放到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里。如果对不同国家的教材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可能出于不同立场(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书写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叫思想政治教育,在别的国家可能就叫政治素养、宗教教育等等,相对划分较细。我们比较笼统一些,不管是法律的,道德的,还是政治信仰的,都融入到一个大的学科,就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当前的思政教育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就是扭转“只教知识不育人”的窘迫局面。但就目前的教育实际开展来看,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只教学不育人”导致教育的道德属性逐渐丧失。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一旦道德属性丧失,很可能在方向性上出现问题。而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推进可以改善这个问题,因为它恰恰强调了知识教育本身原有的道德层面的东西。以更积极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课程思想,更有利于我们的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如果任由自己的感性认识,对其加以排斥,同时迫于现实又不得不去做。从个人操作的角度讲,那是很痛苦的。与其如此纠结,为何不对它进行一个更深入、更客观、更积极的认识,从而消除内心的排斥呢? (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
社会热点往往是国家的重大政策,有的甚至是全球性的热点。比如“双碳”是国家的重大政策,也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围绕此热点也形成了一些学术性的热点。结合研究方向对相关政策热点进行涵化,即要清楚哪些可以直接取用,哪些可以延伸结合,在全面解读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以此实现热点信息融入以及与研究主题的耦合。对热点问题进行分解涵化,首先要深入理解热点背后的政策内涵。比如,2021年6月份,在浙江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关于“共同富裕”的文章刊发。作为热点问题的“共同富裕”,其内涵有很多,如第三次分配,它涉及到经济层面,还涉及到精神层面等等。再有,要了解热点出现的主要背景。还要掌握热点内容的关键信息,需要自己去发现提取,关键信息指向是什么?仍以“共同富裕”为例,它涉及第三次分配问题,虽然我们可能不是研究经济学的,但它与我们的研究领域有无关系,要有一个自我判断,可以适当与自身研究领域作结合。能够解读热点问题的延伸性要素,理清热点问题与本学科的关联,经过取舍或者变通,作出热点与研究主题的耦合。(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
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修改保持韧性。我们知道一篇文章,要想在C刊(这种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基本上都是需要经过多轮修改的,这种修改是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在发表之前,还要再进行校对和修改,这需要我们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实际上,文章初稿写出来并没有耗费多少时间,而最耗费时间的环节恰恰就是修改。因而,大家经常会有同样的一个感受,就是文章修改得自己都要吐了,这也属于正常现象。最麻烦、工作量最大的就是修改,但修改又是文章质量得以提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二,对拒稿保持韧性。现实中,往往很多人都经历了投稿拒稿、拒稿再投稿、再投稿再拒稿的坎坷。甚至一度怀疑人生,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的精神,接着进行修改及转投下一个期刊。第三,对评价保持韧性。在我们文章的写作和投稿过程当中,经常会收到别人的意见,包括导师的、同学的、同门的、评审专家的,还有学术会议专家的等等。有的意见可能很尖锐,语气也很不友好,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保持韧性。不能被这些意见击败,要相信自己。同时,我们也要合理地去看待别人的意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我们文章有帮助的,我们就去吸收;没帮助的,则不用理会,大可不必过于敏感受其影响。(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普通青椒通往C刊之路:经验与教训》,专家:唐超)
运用“三点一线”的方法,避免热点选题的误区。第一,自身优势点的思考。自身优势包括资料积累、掌握方法技能、所熟悉的理论等,这些要有清晰的认知。结合国内外已有文献思考自己想研究什么,想法是否可行,清楚哪些是本领域和方向的前沿性问题以及现有研究状况。第二,社会聚集点的分析。关注并梳理哪些是社会聚焦的重大热点,对重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透彻理解,主要是国内政策,它的内涵、出台背景及关注面。思考社会热点与自身选题的结合点。第三,刊物需求点的观察。对不同刊物的需求进行跟踪式的观察和搜集,留意刊物响应社会热点问题而设置的专题,对照自身优点和社会热点找寻合适的契入点,这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以2019年刊发在《深圳大学学报》上的《5G智能时代的文化产业创新》为例,我们默认“文化产业”是作者熟悉的研究领域或者说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前缀“5G智能时代”则是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而它与文化产业创新到底有没有关联,这也是作者在文章选题立意时给自己设定的问题。假设有关联,那有怎样的关联,由此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再有,就刊物而言,《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C刊,其中有一个是“文化与经济”版块,在每一期中都会有相关的主题。如此一来,三者兼备贯穿成一条线。(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