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修改”比“文章修改”的范围大,这种修改从修订提纲开始直到文章发表以后的修改,它包括前文章修改、文章修改和后文章修改三个阶段。前文章修改阶段指修改订正写作提纲的阶段;文章修改阶段指我们常说的初稿形成后对文章的修改;后文章修改阶段指文章发表以后再来修改或思考修改。这三个方面的修改是提高论文质量、培养研究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三个修改阶段也成为文章写作的三重修改。(摘自《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著者:卢卓群,普丽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调查法是通过种种途径对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考察,以获取多方面信息,是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完成既定调查任务的手段,包括统计调查、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社会观察、开调查会、访谈等等。但调查的侧重面是获取资料,调查后还要研究,“调查”“研究”常并列说,现在紧缩成一个词“调研”,可见二者关系密切,可又不是一回事。比如统计调查法是以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是对统计的资料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法是对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作穷尽性统计,作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统计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合在一起就是“调查研究”的完整意思了。(摘自《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著者:卢卓群,普丽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题要小,能大做,即小题大做,这是选题的技巧,也是选题作文的原则和关键。所谓“小题”,就是选取做文章的一个小“点”用题目准确而凝练地表达出来,使小巧的题目反映出单一、简明且有丰富蕴含量的内容,以达到用小题的语表形式来控制文章语里内容的目的。所谓“大做”,就是对所研讨的写作内容花大力气,下大工夫,深入地发掘,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寻求运动和发展的轨迹,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大做”要求掌握一些研究分析的方法,去进行比较发掘、多层面发掘、过程发掘、语境发掘等等,从而使文章概括出规律,得出结论,并和语言事实多次进行验证,使结论正确而准确,文章完善而圆合。(摘自《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著者:卢卓群,普丽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钱学森将思维学分为三部分:逻辑思维,微观法;形象思维,宏观法;创造性思维,微观与宏观结合。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创造性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多元性、开放性、综合性等基本特征,它贯穿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科研与写作整个心理过程的核心。只有创造性思维才是产生新见解、新理论、新方法的思维。(摘自《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著者:卢卓群,普丽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结论不是前述部分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研究成果的罗列,它是作者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的过程而形成的更深入的认识和总观点。因此,应重点说明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对前人或他人的相关问题做了哪些检验,与自己的研究结果相比有哪些一致、哪些不一致,自己做了哪些修改、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自己的研究有哪些不足之处,遗留了哪些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何设想,等等。论文的结论可以是一条或一组结论,也可以是讨论建议、说明或总结,这主要取决于论文的内容与性质。(摘自《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著者:周新年,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