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老师做的研究,都存在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不过,在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门类当中,目前还没有交叉学科。但是,在教育部的人文社科申报当中,已经有交叉学科了。如果国家社科基金没有交叉学科,一旦自己的课题出现了跨学科,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话语体系、言说方式以及思维方式进行选择。我们的话语体系、言说方式、思维方式接近哪个学科,就选哪个学科。或者说,我们的话语体系,应至少符合某个已经形成的研究领域的话语体系,这样才能够得到某个群体的认可。不要觉得某个学科竞争力小,就填这个学科领域。如果在这个学科,我们的言说方式不被认可的话,评审是不给通过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
撰写论文时,我们应该模仿报刊的写作风格,而不是模仿笑话或小说的写作方式。比如,现在打开一个网站,浏览一则新闻,在看到这个新闻的题目时,读者基本已经了解了这条新闻80%的内容。如果我们觉得这个新闻题目有意思,就会点击它的链接,从而去详细了解这篇新闻到底给你阐述了哪些具体事情。所以,这样一种写作方式会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前面,目的是让读者先读到这部分,然后再向读者慢慢交代一些背景知识。而笑话或推理小说则不同,大家往往要读到这个笑话或者小说的最后一个章节才能够知道,原来它写得如此精彩。对笑话或推理小说来说,最“嗨”的部分往往在最后一部分,而不是最前一部分。 所以,当我们撰写研究论文时,一定要在开头就把最精彩、最打动人的部分展现给读者,千万不能把最重要的结果或者是最重要的发现放在文章结尾。写论文时,一定要假设论文读者以及期刊审稿人非常繁忙,他们没有时间去逐字逐句地推敲论文是什么意思。绝大部分读者都不会把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读完。期刊审稿人通常不会花超过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你的论文,特别是已经决定拒绝你的时候,他也许只会花甚至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读你的论文。换言之,论文要从一开始就打动读者。同时你要让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你的论文到底是在做什么。大部分读者只是想知道你的文章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只有极少数读者,会在意你文章的发现跟之前文献中的发现有什么不同,还有更少一部分读者,会关注你尝试用不同的变量定义、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得到的主要发现是否稳定。(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
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选题,首先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或者学科发展的要求,不能拿非常老的课题去申报。同时,课题的题目要与研究内容高度一致,准确严谨、简洁明晰、不宜过长。很多作者喜欢用副标题申报,不过最好不要用副标题,要力求醒目,避免引起歧义或者争议。再有,选题不宜过大。 如果我们比较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去选题,就可以去分析一下近五年的自己所在学科的立项课题题目。看看它们的关键词,理出一个脉络,同时在选题前期多听听专家们的意见,也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申报的选题方面的思路。选题选好了,题目定好了,就可以下笔去写。如果选题都立不住脚,再去申报意义就不大。另外,题目一定要多改,反反复复地改到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任何时候,只要有灵感就马上去改申报书,一定不要嫌麻烦。因为,课题不像论文,论文可以反复投稿。但课题一年就只有一两次申报机会,竞争又非常激烈。因此,一定要把申报书的质量往上提,这个才是根本性举措。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经历“二战”“三战”,一次就能申报成功的很少。但是,现在国家社科基金有要求,如果以前同样的题目报了两次都没有中的话,第三次要做一些修改,才能够允许再次申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
撰写研究论文时,我们要解答的并不是老师布置的期末考试的问题,而是自己去寻找一个开放式的研究问题,然后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个研究问题。对于大多数论文作者来说,书面写作能够达到的受众,跟口头表达是不同的。除非你是某个专业的领头人,大家可能会邀请你去做一些讲座,这样你就有机会口头表达,并把自己的经验、论文分享给大家。而对于绝大多数学生以及老师来说,他们更多地是用写作的方式把自己的研究分享给读者。所以,论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不仅仅是中文的写作,也包括英文的写作。 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经济学家John H.Cochrane曾经说过,大多数优秀的经济学家都会把50%以上的时间花在写作上。他自己说,花在写作上的时间或许超过了80%。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对于这样一个已经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来说,他的研究论文里面一些初始的数据处理、研究分析可能都是由他的助手完成的。Cochrane可能更多地是思考如何推广这篇文章,如何修改这篇文章。但从他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任何一篇研究论文来说,也许你已经做完了所有的实践研究和模型推导,但是你离真正的论文发表还有一段非常长的距离,缩短中间这段距离的办法就是提高你的写作能力。(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
对于国社科基金项目中的冷门绝学项目申报,现在是非常严格的。每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只能选十个此类课题申报,但是报上去的选题最后中签率还是比较高的。它主要是针对甲骨文解读学、敦煌学等一系列非常冷门的绝学,即针对的是“如果大家都不去做这个研究,那么就可能快要灭绝了”的那些学科。像特色地域文化研究、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献整理等,这些都属于冷门绝学的范畴。不过,国内目前其实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课题申报指南,明确说明究竟什么一定算冷门绝学,什么一定不算冷门绝学。大家可以来看一下“19世纪来华德意志人中国叙事文献的发掘与研究”“德国藏丝绸之路考古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近代中国德文报刊文学史料发掘、整理与研究”,就会发现:其实这几个项目,非常注重近代中德或者说是中外的文献整理和研究。文学史料挖掘,就特别适合历史研究、考古学研究等绝学研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