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的总体要求:逻辑一定要清晰,即各个提纲内容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递进关系。主题一定要非常突出,即一定要始终围绕着主题,要有问题意识,用问题意识进行申请书的撰写。层次一定要分明,要有好词、好句式、好布局、好思路。也就是说用词要非常精简,就像在雕琢一个艺术品,反反复复地去雕琢。改到最后是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标书才会非常出彩。标书是否经过仔细打磨,评委们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修改时,可以请相关学科的资深学者指点,或者跟同学科的博士之间进行交流,相互提提意见。一定要字斟句酌,把它改到我们自己非常非常非常满意为止。 排版格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非常美观和整洁。正文内容建议采用小四或者五号宋体字,数字和英文字母用新罗马字体,以1.25倍或者1.5倍为宜;标题可以用黑体加粗或者黑体。涉及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或者研究目标等重点词句,应使用粗体或者下划线。这样能够给评审一目了然的感觉。人文类课题一般不建议使用图表。尽量把它改写成文字方式,这个跟社科类不太一样。(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
对于不同学科的英文论文而言,论文研究假设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某些学科领域,它的文献综述和前言有时候是放在一起的。如果放在一起,前言通过阐述文章做了什么、研究问题是什么,来阐述研究假设。如果不放在一起,单独写研究假设,那么,该部分通常用1到3页的篇幅,且要阐述研究假设与实证结果相一致。 虽然研究假设可能是“X和Y正相关”或者“X对Y有正向影响”,但在讨论时,一定要列出正向和负向影响这两种可能性,因为我们需要增加研究假设的弹性。如果不这样写,这也可能成为审稿人拒稿的一个理由。(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
写作文献综述时,要记得对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予以认可。如果我们在文献中提到自己的研究是学术界首创,那么自己就要好好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即便做到了,也一定要先仔细查阅一下前人的文献,尤其是研究手稿(working paper)。很多审稿人在读到这类表述时会想,“这篇并不是首次研究该问题的文章,有其他三篇文章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因此,这样的语言其实是夸大了自己文章的贡献,也表明作者并不了解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反而会给审稿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
一般来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要严格按照提纲的要求撰写。提纲所要求填写的,无非是我们的研究内容、已有研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但是,提纲包含很多内容,如果直接呈现那么多的内容,评委可能不会有一个总体的概览。这时,我们就需要在开始部分额外增加一段“题解”,对题目题旨进行解释,包括注释题目和简介课题情况等,不需要写太多,四到五行即可。 增加这一段提纲,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引入作用。比如说,《德语“新主体性”文学中的身份认同研究》这个课题的“题解”提到:“新主体性”文学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指在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出现的文学现象。它以主体性为核心,关注主体意识和自我内心,强调个人感知与日常体验,所以肇端于哲学领域与主体性密切相连的身份认同,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该课题以德语“新主体性”文学中的身体认同为研究对象,剖析文本中体现的不同身份认同问题,探究身份认同构建的现实意义。通过上述表达,这个课题就比较好地讲到了什么是“新主体性”文学,剖析什么样的问题,该问题出现的时间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
面对所投稿件,很多英文期刊的审稿人可能在阅读完前言之后,就已经决定稿件能否被录用了。如果对你写的前言印象不错,他们便会尝试在后文中寻找相关依据以支撑这种第一印象。但是,一旦你的前言给审稿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那么他们也很容易在你的论文中找到拒稿的理由,即便有些理由看似毫无道理。因此,一定要让读者对你的论文产生兴趣。告诉他们,你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此时,你大可把读者当作观众,而你就是演员,在开场时就用你那高超的演技去打动他们。如果你没能打动观众,那么他们便可能接着转去欣赏其他节目。 一定要让大家在读完前几段后,就明白你的论文在研究什么,或者干脆就谈谈你的重要发现。在谈及发现时,不要仅依靠抽象描述。比如,不要单纯说“通过研究,发现某一个理论是不成立的”,要告诉大家——“How do you...”,给出结果背后的事实,用理性的思维证明你的发现。(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