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要素是论点,我们首先要知道论点是什么。第二个要素是理由,理由可以支撑论点。第三个要素是实证材料,只有理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看得到、摸得着的实证材料或者证据。第四个要素就是当有一些相反的证据出现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相反证据的存在,并且解释这些相反证据为什么不会影响论点的成立。其实,这也是使论点和理由之间的关系更为牢固的一种处理方法。当然,有的时候理由和论点之间又存在一些矛盾,导致理由不能证明论点,这时候就需要引入第五个要素,即“原则”,也就是我们中文语境下通常所说的大前提或者原则。(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中的问题确立与文献写作》,专家:曾凡斌)
精读的第一个目标是,能够用一句话或者是一段话,准确地概括出论文的创新点,并分析出论文的优缺点。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就能够客观地进行引用。第二个目标是,通过精读文章来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算法、实验设计等核心内容,并拿来为我所用。要达到这种目的,我们必须反复精读,在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我们去复现论文。现在的论文,基本上它们的数据都是可获取的。我们找作者要到他的数据之后,可以用他在文中所使用的某种方法,重新过一遍他的数据,看是否能够得到他的研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就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如果是有关实验设计的内容,那我们就看论文中的实验设计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而后按照其实验设计的过程去做即可。但无论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都是我们要精读,把文章读懂。(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专家:欧阳璠)
大部分期刊在每年年初时,都会公开本年度的选题指南或者计划,里面基本涵盖未来一年的选题重点,也会有一些新问题的提出,这也就是所谓的“文献焦点”。大家可以在年初的时候将自身领域里的选题全部整理一下,借助“热力图”等工具了解哪些选题是热点。针对这些热点选题,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找到结合点,继而写出新意。(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我们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还要考虑所选的研究主题是否有足够的相关信息。像“中国的互联网表达与网络政治参与”这个主题,就会涉及到中国人怎么去使用互联网。我们可以去找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些数据库,里面有调查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的原始数据,并对此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特点去做一些访谈、调查等,以获取相关信息。获取了定量或定性数据后,我们就可以对具体的问题展开研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中的问题确立与文献写作》,专家:曾凡斌)
文章发表要特别注意三个和政治相关的话题:第一个是民族的话题。大家在写民族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此民族问题是怎么提的。第二个是历史的问题。比如涉及到“文化大革命”这个话题,要看关于这个历史问题的若干决议内容,要与中央话语保持一致。第三个就是“一个中国”的话题,大家也是要格外注意的。比如提到“台湾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写成“地区”。作为常年搞社会科学研究的老师和同学,大家脑子里要绷紧这根弦儿。(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