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中给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规划,比如在国家层面做了诸如“中华外译”之类的一些项目。而我们在相应的学科转型时,也需要与这些方向的发展进行对接。个人认为作为学者,不限于只有一个研究方向,可以同时做多个方向的研究。这些不同的研究方向从研究角度、思路框架上都是能够互相丰富、互相补充的。甚至在写论文的时候,也有助于我们采用多角度相比较的方式进行探讨。总之,多做几个领域的研究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以“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实际研究”这个选题为例,该选题的主要内容是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其中会涉及到制度经济学以及三次分配的问题。比如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有什么样的内涵,现实背景是什么,未来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进行制度设计,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这类问题当中的一个难点。此外,“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指标研究”这个选题,在二十大报告当中,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是一些描述性的内容,如“人民生活更美好”“科技创新实力更强”等。但是该选题还要求我们去研究这种描述性内容的指标,那么就要纵向去看几个发展阶段,比如每个发展阶段是什么情况。因此我们需要熟悉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我们在看“二十大”报告的时候,要想到从中确认自己课题的关键词。同时,我们也要去关联好我们自己的理论界定,以及相应的研究领域中的一种相关的定位和描述。这就是问题导向。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谈论的问题导向,包括问题意识,也通行在我们当下的研究当中。 我们的研究也要以问题为导向,很多时候它可以是非常学术的。搞课题研究可以非常“学术”,或者非常“高山流水”,就比如主体问题、身份问题等。有的问题它可能的确是我们先预设了一个理论框架,然后我们用自己的文本去证实这个理论。(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投稿后,有的杂志并不给我们机会,编辑一看到论文就觉得不行,直接进行退稿。由于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大,他们并不是对所有投来的稿件都进行审稿。一般来说,他们先把稿件简单筛一遍,如果觉得有价值再去进行审稿。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的文章赢得了编辑的审稿,就有百分之二十的发表可能性,如果编辑把审稿的稿件退回来让我们去修改,基本就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发表可能性。(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以“二十大”政策热点为主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每年的国社科选题都会以国家需求作为主要目标,所以我们在看指南时,要以此为标准。自选题目当然是可以的,但每年自选题目的中标率相对而言非常低。除非我们结合指南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有针对性地来自选题目,这种情况下中标率会更高一点。搞文学其实并不完全是自娱自乐,它也需要一个能够关注当下的视野。所以,以课题申报书中的学术性为例,它要求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我们不可能只有理论价值而没有应用价值。因此,在看“二十大”热点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关怀,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地去把握与提炼选题。(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