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要是从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去考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比如,课题研究中使用了什么新的视角,在该领域中拓展了什么新的研究方法等。另外,大家在写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切勿夸大,否则遇到行家就会理亏。同时,我们要将这一部分与课题本子前面的“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对应起来,正是因为已立同类项目中存在不足,我们的课题才要去弥补这些不足,这就是创新之处。(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除了二十大报告全文,建议大家也要关注二十大的各类解读。日常生活中,要对看到的相关解读保持政治敏感性。如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在看到某个题目时,便能分析出哪些用词很好很精确。这种慧眼是需要去练就的,否则好选题摆在面前,我们也根本识别不出来。比如,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要对教育部发表的文章保持敏感性,将里面的用词理解透彻并精确掌握。这样,我们在用的时候才不会出现错误,也不至于写一些别人一看就觉得是外行的内容。不管什么项目的专家,越往上对这些政治上的用词和内容越敏感。专家都是火眼金睛,如果我们自身功力不足,业余性便会被暴露得一览无余。(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文献综述需要阐明前人做了哪些研究。很多作者的文献综述往往与论文脱节,非常形式化。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开展研究。我们需要先阐明已有研究的派别,再表明自己的立场,也即自己的研究属于哪一派别,比如是其中一派,还是兼具两派,以此体现研究的继承性、连贯性或者说是逻辑性。好的文献综述通过写法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路。通常情况下,文献综述后面会有“小结”,用来说明已有研究与自己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接下来具体要做什么研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问题导向: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专家:陈云)
从战略层面来讲,选题一定要与党和国家的需求“同频共振”。因为我们申报的科研项目往往是纵向项目,其本质就是国家出钱。既然是国家出钱,那么一定是为党和国家服务,所以大家一定要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果想在科研上有所成就,一定要讲政治,这是纵向项目的本质,不论国家级还是省级等各个级别的纵向项目都是如此。(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课题选题最好要有研究基础。如果课题填写申报书“研究基础”一栏是空白,一篇相关文章都没有,可能无法说服专家相信你能做好该课题。想要让专家相信你,认为你能够把该课题做好,则取决于你的研究基础。它是一个信号,用于评判该研究的可行性。所以大家在申报课题的时候,要格外注意。现在的国家社科基金、地方课题,除了一些重点课题有题目限制外,其他课题都没有限制,比较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确定选题时最好与自己的研究基础有所结合,比如出版过一些相关的著作,发表过一些论文等,不要去找一个完全与自己无关的研究。(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教育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薛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