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若要确定好,研究问题不能特别大,必须得聚焦。研究问题太大,我们就无法讲清楚。很多作者喜欢在论题中用“……化”“……性”,比如“……法治化”“……合法性”等等,或者是喜欢用“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等“大词”。其实这些“大词”很难和我们具体的研究问题的论点结合起来。它最多算是研究背景。我们不能直接去研究它,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个概念或口号,非常笼统而宏观。因此,一定要注意将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聚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一篇得到学术界认可的论文。(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的论题选择与研究设计》,专家:杨帆)
敏感性在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去锤炼自己的敏感性,当到达一定程度后,就能很容易判断出某个选题的“好与坏”。我们所说的某个选题好与坏,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评价的。某个选题五年前可能非常新,在当时就是好选题,但如果现在再去做,就不见得是一个好选题。另外,某个选题对这个地区很迫切,在别的地区就不一定具有同样的价值。所以说,选题的好坏并不是绝对的,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去评价它。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当我们选定了一个论题后,接下来就要认真读文献。一个好的研究至少要有100篇文献精读作为基础。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领域一直做下去,那么就要读更多的文献,此处所说的文献,既有论文也有专著。当我们文献阅读的数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对该领域中文献的价值做出相对清晰的判断。如果功夫下得不到位,没有精读足够数量的文献,或是坐不了冷板凳,研究是很难做下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是很公平的一件事儿,只要付出了或只要愿意去做,最终是会有结果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的论题选择与研究设计》,专家:杨帆)
除了通过学习嵌入在某门课程里的理论,来进行理论体系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学习“XX理论”课程来掌握理论体系,也就是该课程的名字本身就叫“XX理论”。比如说“博弈理论”这门课程,它本身就是理论。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个理论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可能把该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学派、子观点以及理论中的逻辑关系等都学会了。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学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不一定每一个理论都要吃透它,但最起码某个理论是怎么产生的,是谁提出来的,使用背景,目前的发展状况,理论的解释力等,这些都要有所了解。掌握了这些内容,以后做研究时就会得心应手,避免理论储备不足。(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海外学校的学术能力培养机制》,专家:贺小刚)
学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创新是诞生在知识的边界上的”。因此,大家在设计选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所涉及的这个领域到底包含哪些知识模块。如果只是一个单一的知识模块,那么想要做出一些创新并且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说,我们观察到的社会现实,并不是完全按照我们的学科属性来划分的,一个好的选题往往会涉及到2-3个以上的要素。换言之,当我们想要设计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只看其现象,因为一个单一的现象很难直接形成一个有价值的论题。相反,我们要捕捉要素,这个要素可以通过不同的分析单位呈现出来,我们要解释的正是要素间的复杂关系。(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的论题选择与研究设计》,专家: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