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数量上来说,不宜过多,三至五个为宜;其次,从内容上来看,一定要严格基于前面“选题依据”部分提到的理论、方法与问题去写;最后,从写作的逻辑顺序来说,先说明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然后解释围绕此研究对象具体从哪几个研究问题展开,最重要的是写清楚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几个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体现出层层递进。(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八不”准则即“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松不紧、不中不西”。 “不大不小”就是选题不要太小,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太大,容易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不长不短”就是指题目一定要明确,核心问题一目了然。一般来说,15-25个字最佳,尽量不要超过30个字,特别是限定词,尽可能只有一个,不要多于2个。“不松不紧”指题目尽量采用中性平缓的表述方式,不要进行批判或者颂扬等。题目当中也不要使用简称,一定要使用规范性的全称。最后还要做到“不中不西”。有的人梳理很多国外学者的观点,想让评审专家以为自己特别关注国外的最新动向。其实这样做并不符合现在的要求,习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本课题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是课题本子中新增的一部分,值得大家去重视。我们应该对至少近五年来国社科同类选题进行梳理,去关注其成果、进展。可能有的人会问,我们看不到已立项的课题本子,也看不到已结题的成果报告,怎么知道他们的研究进展呢?建议大家去课题库里面查一下近3至5年内的已立项同类项目的申请人,然后去知网检索申请人围绕着课题主题发表的论文,就可以了解到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进而找出自己的研究新视角以及想要突破的新进展。(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越是顶刊,越注重稳健性检验。如果我们想要发表高水平期刊,但是没提供稳健性检验的话,审稿人很可能就会认为我们的结论不可靠。他们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分析方法?结果是稳健的吗?如果换一种方法,结果一定跟现在的预期是一样的吗?甚至,有的杂志的审稿人真的会提出让作者做稳健性检验的意见,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就会认为作者未满足期刊的要求,导致文章被毙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量化方法在SSCI论文中的使用技巧与写作应用》,专家:徐老师)
在写课题本子时,我们要研究评审人最希望看到的是哪些内容。通常来说,评审人比较关注“我们的问题是什么”“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材料和方法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等内容。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时,一定要体现出论证的严密性和研究的创新性,这样才能够脱颖而出,切勿绵里藏针。成功的课题本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句式、标点符号上都无懈可击,找不出任何毛病。当课题本子能够达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程度时,就接近申报成功了。(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