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应时刻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研究问题。如果你是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或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专业,要想设计好自己的选题,那么首先就需要对现实有一定的把握。具体到公共管理领域,就要求研究者和公共组织等工作的同志多沟通。要是从事法学研究,就多和律师、法官进行沟通,聊一些他们工作中遇到的“痛点”。这个“痛点”主要源自他们执行业务工作的过程,而不是他们个人的“痛点”。这其实就是要求研究者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差异,并将这类“本应该……结果却……”的现象记录下来,锚定一些关键词,然后去知网或谷歌学术中检索相关的研究资料,以便确定研究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的论题选择与研究设计》,专家:杨帆)
很多作者研究准备阶段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后,就直接在“知网”中检索这个现象,发现没有人研究过,就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值得做的课题。这种做法是非常不规范的,因为我们所发现的某一个问题本身可能没什么人关注,但这件事背后的理论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做过研究了。或者说,这件事的本质已经有很多人关注到了。简单来说,当我们去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研究价值的时候,千万不要只以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作为判断依据。如果这样就“有价值”,那么,我们所发现的每一件事可以说都是有意义的,这显然很荒唐。也即,找到或没找到某一具体现象对应的论文,并不能直接证明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的论题选择与研究设计》,专家:杨帆)
文献述评非常重要。其实很多作者这个环节并没有做好,想要做好述评,首先要看我们是不是找对了文献。其次,要看文献是不是比较全面,如果我们只找了五六篇文献,肯定是不够的,也就没办法进行述评。所以说,文献述评的质量取决于文献的准确率和文献的覆盖程度。再次,要看怎么述评文献。在海外,很多老师都会教我们怎么评述文献。比如,张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我们认为他们忽略了一个什么东西。而且在现在的研究背景下,我们认为这个东西可能是比较重要的。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是不是真的很重要,还需要我们收集数据去验证它。也即,文献综述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过程。(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海外学校的学术能力培养机制》,专家:贺小刚)
如果做实证研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做的到底是一个演绎性研究,还是一个归纳性研究。前者检验理论,而后者则是发展理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发展了一个理论之后,可以用演绎的方式验证它是否正确。 比如,我们现在想研究“学习准备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如果要做演绎性研究,那么我们必须先提出一个假设(比如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而后去收集素材,看我们的假设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的数据所支持。而归纳性研究就有所不同。如果做归纳性研究,我们的思路就应该是先去收集一些现实中的素材,然后把其中的状态描述出来,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贡献。简单来说,归纳性研究就是为了要发展理论。之所以说二者相辅相成,是因为可以看到,我们发展出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就可以反过来用演绎法去验证它,而检验完毕后可能又会形成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一个阴阳鱼。(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的论题选择与研究设计》,专家:杨帆)
课题申报书的研究思路基本要以研究技术路线图的形式呈现,特别是理工科,大家一般都会画一张研究技术路线图或者是思路图。这里也建议大家能够尽量图形化,这样不光对我们来说方便,也是给专家提供了便利。若是只用文字介绍,半天也说不清楚,专家就会觉得是我们没论证清楚,那到时候“板子”还是要打在我们身上。所以为避免这种情况,一般建议作者将研究思路图形化。现在其实很多人都这么做,把自己的内容、方法,以及具体步骤都用一张图来呈现,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写法。(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教育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薛海平)